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小學的學生在上書法課。耿玉和攝/光明圖片
在當代,鄉愁折射出億萬游子現實困境的心理慰藉。在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億萬被冠以農民工身份的農家子弟背井離鄉,各地謀生,是鄉愁在民間催生的社會共境。當代農民工為中國引領世界經濟創造出巨大的財富,而這個群體遭遇了諸多社會歧視和不公。無疑地,曾經的家鄉記憶、尚存的家園氣息給他們提供了工作的動力、生活的勇氣和心理的慰藉。同樣的,80后一代打拼的知識人,面對壓力山大的現實困境,亦有鄉愁的浩嘆。
可以說,鄉愁本質上是文化自覺、文化反思行為。人皆可以鄉愁,然而鄉愁不能夠僅僅限于奶奶的豆瓣醬、爺爺的木匠箱、塘邊的皂角樹、故鄉的油菜花。鄉愁的質量決定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度和高度。
鄉愁的傳統文化特征,成為鄉愁教育開展的前提。鄉愁教育是特殊的民間傳統文化教育。需要說明的是,鄉愁教育不等于“鄉愁”加“教育”,不等于鄉土教育,也不單純等于傳統文化教育。鄉愁教育,旨在恢復民間文化記憶,昭示文化共同體不違初心,不忘初心,溫情家國,敬重傳統,共創未來的教育。鄉愁教育是既新且舊的教育。它是工業文明取代農耕文化傳統時代的教育新產品,又是文化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創新發展共建未來的教育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