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盡情地利用學校的創業平臺去嘗試新奇的想法,即便你把啟動資金賠了個血本無歸,也沒有人會責怪你,甚至你還可以換一個項目從頭再來。學校從來沒有期望每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都能成功并給學校帶來收益,他們更在意的是鼓勵年輕人張揚自己的夢想。
總之,大學給了每一個人充分的機會去嘗試,這對于每一個課業還并不繁重的新生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福利。
而談“定位”,是因為你要逐漸意識到,你終究還是要脫離學生這個身份,你需要一些專精的知識或是技能,來保證今后能夠應對社會的競爭壓力。在這時,需要你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然后,果斷去放棄一些。
你可以保持著勉強看得過去的成績,在合唱團里站在某個微不足道的位置,在足球隊中負責“千年看守飲水機”,橫跨好幾個學生組織的部門兼任著副部長的職務,并且跟同學一起合開了個小公司,在其中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
這樣的你,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但臨近畢業時你卻會發現,好像沒有任何一條路是你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因為你涉獵了太多的領域,卻沒有一項能夠支撐起你的職業選擇。
相比起來,有一些同學早早就確定了科研的道路,大二大三就進入了實驗室接觸科研項目,本科畢業的時候,已經有一到兩篇論文在手,國內外研究生就讀申請無往不利。
另一些同學,一早決定了要創業,精心挑選了合適的項目,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研,結合了雄厚的技術背景,設立了良好的競爭壁壘,進入商界一往無前地浴血拼殺。
還有些同學,瘋狂地熱愛音樂或是電影,你有時甚至覺得這是不務正業,有一天卻驚奇地發現他已經在發售自己的新專輯,或是拍攝的影片斬獲了某知名電影節的大獎。
他們的生活并沒有你豐富多彩,甚至也忍痛放棄了很多喜愛的東西,但是他們獲得了更為長久發展的潛能。
歸根結底,大學可能是真正走上人生道路的第一站,也或許是不需要那么功利對待的最后一站了。在這一站里,你可以選擇自己的車究竟發往哪個方向,然而不論發往哪里,都終究會到終點。當你站在終點再回頭觀望的時候,或許會發現,最純粹的初心,偏偏帶領你走向了最美麗的風景。(任仕廷 作者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