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互聯網招聘規模大、亂象多
“校園招聘會、現場招聘會太少,企業到現場招聘對專業要求嚴格且招聘人數又少。”鄭州某大學畢業生張毅前幾天剛經歷過一次校園招聘,他感慨道,“為了獲得更多的面試機會,我和同學會選擇在網上海量投簡歷,多投一份簡歷多一次工作機會!”
“目前,通過網站找工作成為大學生群體應聘的主流方式,在線招聘企業中往往摻雜著一些不正規的企業,他們發布的虛假招聘信息成為阻礙大學生順利就業的一大障礙。”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黃龍說。
《中國互聯網招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6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互聯網招聘市場規模達13.6億元,環比上升6.8%。其中不乏借招聘打廣告的,有招而不聘的,公司、職位、薪資等信息不實的,有借招聘欺詐的……這些虛假信息在浪費精力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大學生求職者順利就業和更好地融入社會。
“網絡招聘因其快捷、高效的特點受到大學生求職者的青睞,但因利用網絡發布虛假招聘信息成本低,傳播速度快,加上我國互聯網立法相對滯后,導致大學生遭遇虛假招聘事件時有發生。”黃龍告訴記者。
《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應當對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體工商戶的經營主體身份進行審核和登記。“按規定在線招聘平臺有責任對招聘公司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進行審核,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在線招聘平臺一方面存在對招聘信息資質審核把關不嚴的情況,另一方面,部分在線招聘平臺過度看重利益。”黃龍說,“只要顧客愿意付錢,就任由招聘方發布任何招聘信息。”法律的不健全以及在線招聘平臺對利益的過度看重,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導致部分大學畢業生落入求職“陷阱”。
大學生缺乏戒備心理和維權意識
“我們開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但主要內容是學生對自己未來工作的暢想,學期末交一份3000字的文字綜述基本上就能掙到學分了。”李婷婷告訴記者,“自己很少會考慮求職‘陷阱’之類的問題。”
“讓學校模擬出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供學生實踐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些防騙知識我們只能通過舉例子講道理的方式向他們傳達,大部分教育是在理論課上完成的。”記者采訪到李婷婷的老師張立群,他無奈地說。
“被騙大學生在找工作時還表現出太過急功近利。”張立群告訴記者,求職者對薪水常有高于實際上的需求,因此一些用人單位即以夸張、離譜的高薪為誘餌,如“薪水3000元起”等誘使求職者上鉤。當招聘到合適員工后,他們又常常做不到承諾的事情,就找理由扣除員工的薪水。
“遇到欺騙行為的大學生多數沒有投訴過,而是選擇默默承受,再繼續尋找其他的工作。”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郜小紅分析說,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幾乎沒什么維權意識,另外,由于維權成本大,就業形勢嚴峻,多數人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成本,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