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在今日頭條上得知電影《新西游之大戰女兒國》即將上映,一看劇照就被雷人的造型雷得外焦里嫩。從這部山寨西游電影抽身出來,我不禁想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個言必談IP的時代,《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無疑是公眾認可的超級IP,理應成為IP全產業鏈開發的香餑餑,熱度不相上下。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西游記》改編成影視劇的次數遠高于其他三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人氣次之,《紅樓夢》最為冷清。我并不想討論為何《西游記》在文娛市場更吃香,而是想知道在IP大行其道的今天,為何深入人心的超級IP少之又少,以及為何沒有出現IP全產業鏈開發表現突出的樣本。
IP培育質量高于一切
IP即知識產權,曾幾何時,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備受詬病。萬萬沒想到,自2015年以來,資本瘋狂涌入文娛市場,打造IP、IP授權成為行業熱議話題,畫風轉變之快讓人好不適應。
眾所周知,IP全產業鏈開發指以IP為核心,打通小說、影視劇、游戲、漫畫、金融、周邊商品等娛樂全產業鏈,實現IP價值最大化。這意味著,IP全產業鏈開發的基石是IP含金量,主張“得IP者得天下”,盡可能挖掘和打造優質IP、明星IP。
一時之間,文娛市場出現一股史無前例的IP熱潮,IP數量暴漲、形態各異,能夠打造IP的人和批量生產IP的平臺,必然引發資本的瘋狂追逐,也從側面證明優質IP的稀缺性。目前,全球前100名IP被各路人馬一搶而空,IP熱潮興起導致行業競爭加劇,不可避免出現兩大亂象:
一、過于追求IP數量而忽略質量,IP培育無法以量取勝,需要更加精細化生產和個性化運營,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版權采集和運營方式,并不能穩定有效地產生優質IP。
二、多數IP被封存,在影視公司和視頻網站瘋搶的刺激下,網絡文學作為IP核心來源地之一,作品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2012年,一部網絡小說的改編權只需10萬就能拿下,2014年知名作家的作品突破100萬,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一部作品版權費更是高達千萬級別。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涉及仙俠、懸疑等多個題材,但影視公司囤完IP之后就沒有然后。事實上,大部分IP被封存,IP改編影視劇不超過20個,IP價值未被有效開發不僅使前期投入打水漂,而且使本該發力開發的IP可能面臨資金短缺的尷尬。
不難看出,為搶占先機而盲目囤積IP并非明智之舉。閱文集團副總裁羅立曾表示,“雜亂無序的IP售賣、轉賣、囤積,不僅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IP衍生的紅利,甚至還會造成整個原創市場的萎縮風險。”
事實上,造成IP質量參差不齊的根本原因是不少團隊無法全面深入理解IP本質,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打造明星IP的能力和經驗。因此,同一個IP,落在不同人手里出現截然不同的命運也就見怪不怪,更有甚者破壞小說原本的魅力。
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優質IP,必須具備三大特征:一、傳播的廣度,具備跨界傳播的能力,在閱讀人群、動漫粉絲、影視劇粉絲、游戲迷之間都能實現無障礙的廣泛傳播。二、傳播的深度,IP在不同人群的傳播深度體現其受歡迎程度,閱讀深度、閱讀粘性和作品口碑是文字作品的流行指標,外加對IP相關產品的付費意愿。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是具備流行元素、屬于當紅作品就行,也需要從傳播的時間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