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創作 鼓勵創新
張冰洋是一位多年從事音樂教學的幼兒園教師,70后的她小時候喜歡唱的兒歌有《一分錢》《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閃閃的紅星》……對于兒歌的現狀,她認為,像《一分錢》這樣的兒歌能引領孩子們如何做人,現在的兒歌普及率不高,孩子都不愿意唱。
“希望詞曲作家多創作一些好聽的積極向上的兒歌供學生演唱,媒體也要多宣傳一些適合學生演唱的正能量的兒歌。”張冰洋說,目前學生音樂課本中不少歌曲的選擇,距離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太遠,導致接受困難。
“現在的兒歌沒有以前流傳的兒歌好聽,缺少童真童趣,教化功能比較嚴重,很多兒童學習軟件編寫了很多兒歌,但只是便于兒童識記相應的知識。”市民鄭燕華說,自己時不時翻看兒子的音樂課本,發現有的唱的是江南水鄉,有的唱的是異國他鄉,真正與孩子家鄉有關的少之又少。她認為應該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曲目,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歌曲的同時,更熱愛自己的家鄉。
鄭燕華還建議幼兒園、學校要有吟唱兒歌的氛圍,校園廣播播放兒歌,開展兒歌大家唱活動,把孩子們從電動玩具里解救出來,少聽流行歌曲,還孩子們一個真正的童年。“每年創作出的兒歌如果能有《小蘋果》《江南style》那么喜聞樂見,孩子們也就有歌可唱了。”鄭燕華說。
“雖然由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在動漫、電視、網絡等沖擊下,人們暫時忽略了兒歌童謠。但人們對生活的記憶是最高的審美形式,而兒歌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記憶,也是我們回憶童年最好的載體。”市音協主席李煊康說,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很多兒歌,比如《世上只有媽媽好》等,證明兒歌不僅意象性強,且育人從善的本真藝術形式,不會被時代淘汰。
針對目前不少“鼓勵兒歌創作”的呼聲,李煊康說,兒歌創作需要新機制鼓勵,傳統兒歌更需要國民共同重溫。重溫的不單純是兒歌這一藝術形式本身,也不僅僅是純真的童年,更重要的,是那些來自生活,最質樸、最本真的文化資源。
?。ňC合山西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