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辦?各種意見在她腦子里交匯。要不要考慮公立學校?
王靜去了解了一下非廣州戶籍、家長沒有廣州房產的孩子上廣州公立小學的條件。“以目前的經濟狀況,在廣州買房生活壓力大,即便買了房,也不一定保證能入學。積分入學?我們不符合條件;交贊助費?肯定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王靜思前想后,自己掐滅了上公立小學的這個念頭。
那么只能考慮私立學校。但這所學校老師流動性較大,年齡普遍偏小,越想這些,她越覺得對女兒有歉疚,從沒有認真地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培訓班老師的推薦中,有些學校相當不錯,比如廣外外校。“不過,這是一所全寄宿的學校,女兒還小,真不忍心。如果是兒子,還可以去鍛煉一下,”王靜越想越多,“這一年5萬元的學費,對家庭來說有些壓力。”
王靜一陣天馬行空地亂想,躺在床上,黑夜中,她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可笑,“哪來這么多挑選的余地?能不能考上,八字還沒一撇?”
日夜不休的微信“擇校群”
看著天空泛白,她決定把這個事和孩子父親商量一下,于是,下意識撥通了那個國際長途。
她覺得自己平時不是一個絮叨的人,但這個長途電話打得有點長。電話那頭,已經出現了沒有回音的沉默。
最后這場談話變成了獨白。王靜說,“套用一句話來說,真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戰斗”。
為此,王靜決定去找同盟,她決心讓女兒也去拼一拼。王靜找到女兒班上的幾個家長媽媽,每天在微信群里,分工協作,有人負責盯住最新的招生信息,有人負責專門聯系培訓機構。她和所有在為孩子“幼升小”煩惱的家長們一樣,終于卷入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擇校戰”。(應采訪對象的要求王靜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