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開化縣朝陽小學的紙文化體驗教室內,12歲的六一班學生江樂拿著剛剛用活字印刷好的“小學畢業證”咧嘴笑著:“這張畢業證從造紙到印刷全部由我完成,是一張真正屬于我自己的小學畢業證,聽專家說這種紙能保存2800年,我的子子孫孫都能看到我的這張小學畢業證,我會一直保留下去。”
暑假前夕,開化縣朝陽小學六年級103名學生都將制作一張屬于自己的小學畢業證。
“這張非官方的畢業證是屬于孩子自己的紀念,加上開化古法造紙歷史悠久,我們想孩子接觸開化傳統紙文化,讓孩子有更多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朝陽小學校長劉建民說。
半天九道工序,十二歲少年拿到活字印刷文言文畢業證
按照學校安排,六一班52名學生今天上午在紙文化體驗教室內制作畢業證,江樂是其中之一。
早晨8點左右,學生們分批來到紙文化體驗教室體驗實踐。
古法造紙 從泡樹皮到軋紙需要八個工序,活字印刷還有一道工序。古法造紙中的手工敲打紙漿需要3個小時,晾曬需要1個小時,也就是說一張古法造紙加上活字印刷的小學畢業證出爐需要4個小時以上。
打紙漿是最耗工時的,必須由學生用木錘不疾不徐地不間斷敲打,直至樹皮上看不見任何條狀纖維。十多個小伙伴輪流打著,各種工序也在同時準備。
打好的原木漿攪勻后取件放容器里抽查。“將敲打的原木漿放入透明的燒杯,加入泡制的紙藥,適量的水,攪拌后呈膠水狀即可。 要做一張極致的漂亮的開化紙需要6個小時,學生沒有那么多時間,制作畢業證也不需要有太高水準的紙。所以我們將搗紙漿的時間控制在三個小時左右。”指導老師林國芳說。
調制好的紙漿加上特殊的藥水后放在大的容器內,用4A紙大小的模具在紙漿里來回擺動,一層木纖維在1分鐘內布滿模具,放在太陽底下晾曬一個小時后,模具上的纖維成了一張張略顯粗糙的開化紙,經過幾分鐘軋紙磨平后,一張成型的開化紙就出爐了。
開化人這樣形容開化紙的特質: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
直到午休時刻,才輪到江樂制作他的小學畢業證,古法造紙的每個環節江樂都參與過。
教室的一角放著2500個常用字的鉛活字,江樂找出自己的名字,放在小學畢業證的模板上。
江樂在塑料板上擠出黑色油墨,拿起滾筒來回碾壓油墨,當油墨均勻布滿滾筒表面后,再用滾筒均勻滾過鉛活字的表面。
江樂將剛做好的開化紙均勻鋪在鉛活字上,用刷子輕輕地來回刷。一張充滿墨香的文言文畢業證大功告成——
蒙童江樂開化人氏,一十有二,寒暑六年潛心受教,讀詩文強筋骨,明是非知禮儀。于二零一九業成。
祝他日朝陽少年扶搖上九天。
劉建民很有儀式感地為江樂蓋上了學校的公章。“這張非官方的小學畢業證值得孩子珍藏一輩子。”
校方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
據開化官方文獻記載:衢州造紙傳統技藝唐朝時就有,而最為出名的開化紙則是在明朝時開始聲名鵲起,一度成為貢品。清朝《四庫全書》用紙也取自開化紙。據專家考證,開化紙的保存期可達2800年。
到清朝后期,開化紙流通漸稀。幾年前,開化開始重啟古法造紙,目前已成為一些古籍出版社修復古書的專用紙。
朝陽小學順勢而為,在學校開設《開化紙文化》課程,并由美術老師專門指導。
在制作小學畢業證之前,學校還用學生自己造的紙用于繪畫書法,活字印刷古詩、獎狀等,此舉得到了開化紙傳統技藝研究傳人黃宏建先生的點贊。
“開化紙是開化文化的閃亮符號,學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充滿魅力的鄉土文化,把造紙術與活字印刷術、書法、繪畫、手工課程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劉建民說。(盛偉/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