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公益屋’24小時對學生開放,沒有任何人值守,成立之初我們甚至想過,如果屋內物品被拿完,就當師生們一起進行了一場‘誠信實驗’。”四川師范大學校團委副書記余天威1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校“公益屋”成立一年多來,屋內物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數量和種類都有所增加。
四川師范大學“公益屋”于2018年3月底成立,是學校師生共同打造的舊物交換、循環利用的公益共享平臺。在這里,每個學生都可以捐贈自己的閑置物品,也可以免費取用自己需要的物品。
記者在四川師范大學“公益屋”看到,“公益屋”面積約30平方米左右,物品被分為生活用品、學習用品、電子用品、運動用品、服飾用品、其他類用品等整齊陳列在鐵架上。屋內配有飲水機、桌椅,墻壁上粘貼著寫有同學們留言與祝福的便簽紙。
雖然“公益屋”無人值守,但是四川師范大學青年志愿者總隊有近10名同學負責“公益屋”的日常維護。2019年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四川師范大學大三學生王文達是“公益屋”發起人之一。王文達介紹,“公益屋”從裝修到日常維護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平時大家主要進行物品陳列、衛生打掃等工作。
“‘公益屋’成立前,學校團委給我們提供了場地和部分啟動資金,隨后我們又去學校募集物品。”王文達回憶,“公益屋”成立之初主要有雨傘、紙巾、花露水、書籍等日常用品,而隨著時間推移,同學們為“公益屋”送來了充電寶、數據線、文件袋、壓縮袋、小飾品等物品,書籍的數量種類也逐漸增多。
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一學生趙千戈唯曾在“公益屋”借用過充電寶。幾天后,她將“公益屋”里同學送來的一盆黏土做成玩偶,擺放在“公益屋”內。“平時需要花露水、雨傘也會來‘公益屋’借,我希望能為‘公益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趙千戈唯說。
“公益屋”有一本物品借取登記冊,但登記全憑自愿,不強制要求同學留下學號、姓名。“這種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當然我們希望他們取走一樣物品時,也能還回一件他們能力之內的物品。”余天威說,學校成立“公益屋”,就是讓大家在“利自己”的時候,學會“利他人”,在心中播撒一顆誠信友善和諧的種子。(記者 賀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