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良好教育生態,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堅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后到校外培訓機構講,并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
對此,一位在教育系統工作多年的讀者程女士表示:真是深得人心!早該嚴肅整治培訓機構亂象了。近年來,校外培訓市場發展迅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補充性需求。但一些校外培訓機構一味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嚴重影響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學生減負,是一項涉及教育理念、人才選拔、考評機制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家庭、學校等共同努力。”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主任蔣承表示,減負不能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面,應該標本兼治。出臺有針對性、有執行力的措施,比如嚴格規范課外補習機構是好事,關鍵還得從全局出發,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
“讀書學習不可能沒有一定的壓力。所謂負擔,主要是不顧孩子認知規律的拔高訓練、機械性地背記、刷題。”蔣承認為,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對孩子的成長性、過程性評價,打破“唯分數論”。從指揮棒、從評價體系入手,繼續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營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升學壓力,根本上還在于優質教育資源不充分,供需不對等。陳聞晉建議,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傾斜,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逐漸緩解家長壓力。
當然,學生減負,還離不開家長轉變教育方式,樹立健康的教育理念。江蘇宿遷讀者鄭朋江認為,教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孩子成績也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涉及智力發育、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專注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狀況,要保持足夠耐心,持之以恒地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