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
畫畫幫助她擁有上色“心得”
在工作之余,性格相對內向的曹元元有著“文青”的一面,不愛出去玩,唯一的愛好就是畫畫和做點手工藝品。在采訪的間隙,曹元元還帶著記者看了一眼擺在工作室旁的一件作品。
曹元元喜歡畫小動物,龍貓、考拉、狐貍、熊貓,都在她的巧手下活靈活現。今年2月,曹元元還出了一本書——《每天畫一只小動物》,在自己的畫作面前,配上幾句有意思的旁白,一下讓曹元元收獲了不少粉絲。在曹元元看來,畫畫不僅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也可以鍛煉觀察事物的能力,對于文物修復工作,更是有著極大的幫助。
“比如我們修一塊魚骨化石,中間整個斷開,需要填補起來,然后把形狀給它雕刻出來,最后再打磨上色。對我而言,做這些事兒就像是順其自然的步驟。因為平時畫畫就形成了這套觀察的方法??吹剿臅r候,我就會想我填補的時候,要記得模仿他魚鱗的走勢。如果中間有一根魚骨,也要記得把這個魚骨的感覺模仿出來”,日積月累,這套方法也變成了曹元元的一種習慣。
陶瓷修復工作不僅講究細心、耐心,更講究對美學的認知,對色彩的掌握,因此,曹元元認為,“上色”算得上是過程里最難的一個步驟,“瓷器外面有一層玻璃質感的物質,釉面大概這么厚,我們上色首先要把器物填平,平了之后底下的這層顏色,先把它上出來,最后一點點上玻璃質感這一層。每一層都非常薄,厚度是一層一層堆積出來的。中間如果你有一筆出錯的話,就要把之前全都洗掉再重新來”,在她看來,文物修復除了專業知識,美學的功底更是必不可少,正是因為長期畫畫的緣故,曹元元對顏色極其敏感,上色的技巧也是頗有心得。
傳承
在她的眼里只看得到文物
兩年前,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橫空出世,拉近了“文物修復師”這樣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和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之前,鮮有人知道,這群匠人如何長年在閉塞的環境里與“沉睡”的文物“對話”,又如何通過巧妙的智慧以及科學手段還原它們本來的面貌。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名文物修復工作者,曹元元也許是這個群體里普通的一員,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位89年的女孩子身上看到匠心的傳承。
曹元元的恩師衛國,已經在四川博物院工作了整整34年,曹元元卻是他的第一個徒弟。在他看來,曹元元聰明好學,經常能舉一反三,想出好的點子,并且繪畫功底十分優秀,是一顆“好苗子”。衛國向記者介紹,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太受重視,這也就造成人才梯隊出現了斷層現象。但最近十年,國家加大了政策支持,涌現出了一些后備人才,曹元元就是其中一位。面對枯燥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衛國認為今天的年輕人必須要有責任心和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否則無法沉淀進去。
當周遭的人和事充斥著與博物院相悖的浮躁之風,年輕的曹元元是可貴的、不易的,和她一起畢業的同齡人絕大部分不愿意來到博物院。盡管如此,曹元元卻認為,文物修復師不在于“量”,而在于“精”。“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如果真的在它身上發生一點什么的話,是沒辦法挽回的,博物院不是像工廠那樣,請的工人越多,干出來的效率就越高。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的文物修復師,能不能沉得下去,和他的生活態度和品格有關。”曹元元如此說道。
“要始終保持對文物的敬畏”,29歲的曹元元工作5年,遇到過各種挑戰,成功修復文物119件,繪制文物病害圖208張,憑借的,正是這顆敬畏之心。
“我是純粹的,沒有任何目的,一件文物擺在我的面前,我的眼里就只有它”。(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鐘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