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習詩詞,不是如饑似渴,也不是信馬由韁”
“與我心境相合的我都背”,于在泉說。比如李白的一句“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正因為與自身相投,于在泉就完整背下了《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2008年大雪,他站在山上,伴著眼前所見的玄武湖之景,背下了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詩詞的背誦是于在泉日常鍛煉的重要部分??吹胶镁渥颖?,感興趣的背,對于于在泉來說,沒有名利的追求,只是源于單純的興趣和喜歡。
金陵城長大的于在泉,十分慶幸自己是六朝古都的人,由于石頭城有太多的文化積淀,故他對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于在泉在熟讀了古詩詞之后,便有了抒發的欲望。平時只要有時間,他就會跑步鍛煉身體,但都選擇在景區或有古跡的地方。因此,從紫金山到莫愁湖,從花神廟到燕子磯……都留下了他奔跑的腳印。
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跑的地方多了,所見的人與物熟悉了,靈感也就來了,自然有了創作的沖動。于在泉作詩行云流水。與常人作詩不同,他并沒有學格律、押韻,一方面考慮到自身詞匯不夠,另一方面也怕束縛自己的思維,所以他作詩從不硬想,只是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內心情感。在雨花臺的御碑亭,于在泉吟出了“一聲長嘯震山谷,余音未了豪氣足。云光說法見功夫,乾隆下馬御筆抒”,懷古之情意味深長。在玄武湖,于在泉吟下“漸入佳境處,行云流水圖,汗水濕衣不知苦,只為春常駐”的詩,就更多地含有現實的感慨了。最能代表于在泉“鄉思”的是其吟下的“金陵神游”詩:“腳踏后湖望紫金,思隨春風穿金陵。煙雨莫愁瞻園吟,六朝臺城何時尋。天下文樞秦淮地,桃葉渡口千年情。王謝堂前燕飛去,飛到江邊化燕磯”。和別人坐在窗前桌下寫詩不同,于在泉的詩都是跑出來的。他多年以來跑了多少路,跑出了多少詩詞,沒有精確的統計,但于在泉對南京的每一處勝跡都發自內心作了吟頌,每一首都是真情實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