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是怎么產生的:
留法博士: 寫論文只是為了幽默一把
昨日,華商報記者電話連線了論文的作者張亞輝,他本科和研究生就讀于西北工業大學,專業為飛行器設計,三年前赴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攻讀博士,專業為固體力學。昨日,他向華商報記者講述了這篇論文的產生過程。
張亞輝說,在法留學吃西餐吃多了就會膩,于是他就自己學著做飯,晚飯和周末都自己做飯吃。張亞輝家在寶雞,和所有老陜一樣從小吃面長大,雖然在家里很少搟面,但看著媽媽搟面也學了幾手。大約半年前,他開始自己搟面,剛開始和面搟面把握不好,后來經過多次練習,掌握了搟面的要領,“不敢說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沒問題的。”
“我其實本意是為了幽默一把,這些科學原理本科生都懂的。”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論文,只能算是一篇科普文章。
4月13日,張亞輝將這篇論文發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截至昨日,這篇文章的點擊量已經突破十萬加。而且很多人指出了文章的一些瑕疵。
張亞輝說,雖然有的問題并非他的專業領域,他不一定能回答上來,但是能獲得這樣的關注度他很高興,這也為他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強的動力。
張亞輝說,他并非此類論文第一人,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么穿秋褲更利于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時馬尾的擺動頻率的力學原理,這種從日常題材入手,用專業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價值在于科學研究方法。他的這篇論文并沒有進行定量分析,所以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篇論文。
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受到廣泛關注給他的一個啟發是,科研并不一定都是“衛星上天”。從某種角度來講,“有用”和“沒用”不是科學研究價值衡量的絕對標準,能通過日常的素材讓更多的人獲得科學道理,這也是科研的價值所在。
>>專家
學者介入研究 利于面條文化推廣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叢蒼是面條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昨日,不少人將這篇文章發給了趙叢蒼,“我雖然沒有仔細看,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我國的面條文化歷史悠久,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推廣。”
趙叢蒼說,有學者從自然科學方面對面條進行研究,說明搟面過程是有科技含量的,而且他們得出的結論更為準確科學,可以拓寬人們認識面條的維度,進而增加社會對面條文化的關注度,對面條本身的研究,也能起到推進作用。對于這個現象他感到很高興也很關注,“希望不止這一個人,未來能有更多其他領域的專家對面條進行多方位的研究。希望這樣的討論更為熱烈,對我們推廣面條、弘揚面條文化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