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是永遠的追求和夢想
楊冬梅今年44歲,她的性格真的有如一朵綻放在料峭春寒中的梅花,爽朗而真誠。
楊冬梅除了自己的母語蒙古語講得好外,她的漢語和日語也非常好,她一直是在蒙古族學校任漢語課的老師。
而她在日本留學的一段經歷,也堅定了她為教育事業奮斗一生的理念。
“我的母親不識字,但她的拼搏和不服輸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她常教育我雖身在鄉村也要有高遠的目標,要有崇高的理想。”
楊冬梅年少時家里困難,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在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的影響下,家里3個孩子后來都從事了教育工作。
高三那年,楊冬梅在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額爾敦嘎查教學點擔任一名代課老師,當時班里一共有11個孩子。雖然工資少、學生少、老師少,但在這里楊冬梅收獲了自由、快樂和感動。
1998年,楊冬梅調到烏蘭浩特市蒙古族小學擔任漢語學科教師。“那時候一道教學題我可以找到四五種解題方法,不知道什么叫累、什么叫苦,一門心思就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
楊冬梅回憶,當時班里有位女生,因母親天生聾啞,不能教她說話,她的發音比同齡孩子慢,繞舌頭,學習也跟不上,還經常因為幫父母干家務活而耽誤課程。
楊冬梅不希望她掉隊,她與孩子父親一次次商談,希望家里給孩子多一點學習時間,鼓勵孩子堅定學習信心。楊冬梅讓這個孩子每次說話都看她口形,慢慢發音,一句話發音正確了,楊冬梅就給她一個手勢、一個小小的獎品,鼓勵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力量。
后來,孩子也敢發聲了,短小的句子能清晰地說出來??粗约河辛诉M步,孩子的自信自然增強,也就更努力了?,F在,那個小女生長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楊冬梅說,那個女孩在她的教育下成長,相信她一定會為那時的努力而開心。
剛參加工作時,農村學校給楊冬梅的印記幾乎影響一生,并激勵她深愛農村教育,要去農村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螢火蟲的光點雖然微弱,但亮著便是向黑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