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是做 Chemical Industry 的,你知道吧?就是從事化工行業的。”近日,記者在成都見到了穿著西裝外套,頭戴灰色小禮帽的鄭崇智。這位在成都生活了50年的沈陽老人,一身打扮透露出講究與時尚,顯得精神奕奕,很難讓人相信他今年已經83歲了。
圖源太原晚報
雖然外表看上去很“潮流”,但實際上,鄭崇智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熱愛,讓退休后的他從一位化學工程師變成了一名地道的民間“手藝人”。
編中國結、剪紙、折紙、書法、木工、攝影……鄭崇智的多才多藝讓他在鄰里之間小有名氣。走進鄭崇智的家中,一眼便可以看見放滿了獎狀和獎杯的書柜,然后便是各類精致的手工藝品。
鄭崇智最喜歡的手工藝當屬編中國結。“從小我就對手工很有興趣,但是我媽媽不讓我學,她覺得男孩子學這些沒用。”鄭崇智告訴記者,自己編中國結的啟蒙老師是奶奶。而現在,他也已成為很多人的啟蒙老師,對傳統手工藝的愛好是他堅持不斷學習和探索的最大動力。
“我喜歡中國結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魅力,一根非常簡單的繩子,通過編織,就能夠發生上千種不同的變化。”鄭崇智感嘆,“人的認知是沒有邊界的,中國結大致分為基本結、變化結及組合結三大類,雖然我現在已經掌握了幾千種中國結的編織方法,可我仍在繼續探索。”1999年,鄭崇智以一名社區志愿者的身份開始了當中國結老師的日子。直到現在,他每周除了周三和周末以外,都要去不同的社區或老年大學進行教學。他認為,工業的發展對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傳統文化應當被傳承和發揚光大,不能讓它們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鄭崇智表示,自己之所以堅持教別人編中國結,是想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為了降低學生們學習中國結的難度,鄭崇智從2014年開始獨立編寫中國結教材,并于2017年完成了《中國結實用教材》的上冊和下冊。這些耗費了他三年時間的教材被裝在他家中的一個紙盒內,分為立體和平面兩種,內容詳細清晰。其中,平面教材都由鄭崇智手工繪制而成,立體教材則是他親手將用線編織的各種中國結樣式貼在 A4 大小的紙上,旁邊再用筆注釋上每一種樣式的名字和編織步驟。
多年來,鄭崇智教了幾百名學生,年齡從40多歲到80多歲不等。在他看來,學習手工藝練腦練手,在傳承了文化的同時,也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種特別的“健身”方式。鄭崇智的學生張波告訴記者,自己學習中國結的初衷是為了靜心。“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浮躁。但是在學中國結的時候就覺得自己能夠靜下來,去觀察并體會生活。”岳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