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娟絲毫不知道,從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始,直到1992年4月,總計收到捐款1200萬元。然而從1992年4月起,自從“大眼睛”被確定為“希望工程”的標志后,短短8個月內,該基金會收到的捐款迅速突破億元。
1996年4月25日,13歲的蘇明娟和其他9位曾經因《中國青年報》報道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新聞人物,被邀請到中國青年報社,與報社的編輯記者共同慶祝創刊45周年。
在留言簿上,身著淺黃色童裝的蘇明娟,認認真真寫下一句話:“我感謝《中國青年報》和報社的叔叔阿姨們。”
此后,來自海內外大量的匯款單寄往安徽省金寨縣,附言中都寫著“捐給大眼睛”。蘇明娟的家人與當地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同志商定,以后凡是匯給“大眼睛”的捐款,都視為寄給“希望工程”的。
1999年,一個題為“攝影在我們的記憶中”的大型調查,在攝影圈兒內評選。在過往百年的照片中,攝影家們普遍把“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排在了首位。
幾乎同時,中央電視臺也面向全國觀眾做過一次類似的調查,有93%的被調查者表示知道“大眼睛”,同時也知道由這雙眼睛所代表的“希望工程”。
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華辰秋拍會上,“希望工程”的這幅標志性影像,拍出了30.8萬元。解海龍當場宣布,將拍賣所得的全部在西藏捐建一所希望小學。
“有許多人認為,是城里人幫助了‘大眼睛’,但我認為是‘大眼睛’教育了我們城里人。是這雙眼睛喚醒了更多人的關愛和責任心,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解海龍滔滔不絕地說,“只有‘大眼睛’看到了希望,我們這個社會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