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我年紀越來越大,就特別想回到課堂上給現在的學生們講講自己的教學經驗,將自己一輩子積累的知識傳承下去?,F在的條件好了,不缺設計學的教材,但里面有實踐經驗的少之又少。
蔣克鑄上世紀50年代從他的母校——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了十余年,隨后在水電部第十二工程局富春江指揮部工作了十年后,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調入浙大。從教學到實踐再到教學,他深知高等院校“設計學教育”中的實踐缺陷。他認為設計的目的就是落地為生產實踐。
在最后一課上,他每講一個案例就要向學生們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強調了不止十次。
他講了一段關于理論和實踐的親身經歷,“我在水電部第十二工程局富春江指揮部工作期間,參加了阿爾巴尼亞支援修建工程。當時要測算一個寶塔彈簧的用料,同行的其他高校的工程師用微積分公式怎么都算不出來。一個鉗工師傅說,用牛毛氈剪一剪、卷一卷不就算出來了?后來工程師們發現,是推導公式中出現了誤差導致得不出結果,不過最后還是算出來了,和用牛毛氈的方法‘卷’出來的結果很相近。雖然最后這個復雜的公式還是留存了下來,但對設計思維來說,墨守成規、紙上談兵是最要不得的。”這段回憶,讓蔣克鑄沙啞的聲音中帶著笑意。
他為這一天的課,足足準備了兩周。
所謂“教授”,“教”時要“授”,示范最關鍵
原定的上課時間,是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半,但由于講課內容豐富,課程延長到了四點半。
蔣克鑄為這次課共準備了四個部分:設計思維的工程范例、設計人才培養的基礎模式、設計思維的理論和設計教育的補缺環節。
由于對工程實例的展開很細致,他做了很多備課外的引申,所以只講完了第一部分。蔣克鑄為此挺不好意思的,臨下課,向同學們保證將余下的內容整理成文檔發給大家。
蔣克鑄年輕時是體操和跳水運動員,在運動中半月板撕裂,多年來膝蓋不便。在講課現場,大家四次請他坐下講課,但他總是擺擺手,一直堅持站著講了三小時。
他認為站著上課是教師的基本素養,“只有站著上課才能示范和演練。老師在寫題和畫板書的時候,學生同時在動腦。所謂‘教授’,‘教’時要‘授’,示范是最關鍵的,不然與網絡授課又有什么區別呢?”
蔣克鑄習慣板書,雖然因為年齡大了,抬手畫圖時胳膊明顯的難以伸展,但他仍然不會簡化任何一個細節。
講到工程實例時,蔣克鑄鼓勵同學們深入實踐才能有真正的體會,他小心翼翼地翻開了一張1米*0.6米大的泛黃的圖紙,這是他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建設富春江水工機械廠繪制的。
浙江大學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研一的學生陳斌也在現場聽課,“那張工程圖紙頁泛黃,折痕處有些撕裂,當蔣教授打開這張圖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設計精神。是對設計的尊重,對技術的精益求精,滿懷情懷與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