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2歲主演了一部電影,18歲成為上海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在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比較平淡,我所取得的成績和經歷,可能很多人都擁有過。”
2003年,在上海參加高考的許望偉蟾宮折桂,考得文科第一名。
有著輝煌過去的學霸們在之后的人生路上往往會更深刻地體悟平凡與成功的差別。在許望偉看來,“一個人可能花了很大的力氣,最后也只是過了平凡的一生。還有人可能在更大的范圍內,比如對全世界、全人類做出了貢獻,雖說是不平凡的,但他們獲得的回報往往不是等價的”。
許望偉有自己的“成功學”,“最重要是做好自己,自己有進步就可以,進步最后總能體現在結果上。”
高考前,許望偉就有過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童星”放棄演藝之路
12歲那一年,還在少年宮學習的許望偉,突然接到試鏡通知。原來是,南京電影制片廠的一名副導演到少年宮來挑選小演員。挑選的過程相當快,他大概是被一眼相中的。許望偉只與導演見了兩次,他飾演劇中男主角阿笛的事就定下來了。
這部名為《下輩子還做母子》的電影,改編自《廣州日報》記者黃卓堅所撰寫的長篇人物通訊《下輩子,我們還當母子》。這篇刊于1996年4月8日頭版的報道講述了廣州市優秀教師許美云的真實故事。電影的梗概是5歲的阿笛患了惡性淋巴腫瘤,當英語教師的媽媽和做工人的爸爸在醫生給孩子判了死刑的情況下,背負著希望,用博大的愛心挽救著孩子的生命,使孩子快樂地活到了11歲,最后孩子幸福地死在了媽媽的懷里。
許望偉認為自己能夠被選中可能是因為在形象上比較符合。小時候的他長得瘦弱、白凈。電影的拍攝,大約花費了半年時間。為此許望偉的初一生涯,有一個學期是在劇組度過的。
許望偉擔任主角的這部電影于1998年上映,電影還參加了由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和全美中文學校協會在美國部分城市巡回舉辦的“中國親情電影展”,震撼了美國家長和教師。
不過,這部電影的拍攝并沒有讓許望偉從此走上表演之路。拍攝結束后,劇中飾演阿笛父母的劉佩琦、宋春麗以及導演,都評價他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孩子,勸他不要荒廢了學業。
當時才12歲的許望偉對未來是否從事演藝之路,并不是很明晰。在劇組的勸導之下,從小學就是學霸+乖孩子的許望偉決定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上。雖然后來,也有一些參演影視劇作的機會,但他都不是擔任主角,也沒再用心去琢磨,慢慢地從演藝路上“退”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