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蜂場安視頻可遠程監控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遙遠,但“互聯網+農業”的潛力巨大。2015年,依靠網上賣蜂蜜,當年王淑娟團隊銷售金額達到了1700多萬元。去年,這個數字刷新至2200萬元。
今年,王淑娟的蜂場有了新變化:她把監控裝進了深山的5個蜂場。她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遠程觀看蜜蜂們的勞作,以及蜂蜜的生產過程。
“通過互聯網,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們的產品更加值得信賴。”王淑娟說。雖然監控全覆蓋并不現實,因為不是每個建有蜂場的地方都有網絡,但這樣的一種舉動,在她看來,是互聯網+農業生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賣蜜蜂一年新增300萬收入
生意做久了,王淑娟總會發現一些新的商機,也會發現一些與市場沒對接的漏洞。
“這些商機與漏洞,在我看來,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王淑娟說,作為一名電商從業者,她正沿著生產-銷售的路徑發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會。
首先,她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準了自己的業務范疇。
去年,她所在團隊新增了賣蜜蜂的業務。從此,他們既賣蜂蜜,也賣蜜蜂。她的客戶遍及省內外,去年僅蜜蜂一項就新增了300萬元的營業收入。
作為一名時尚的85后女孩兒,在取得兩千多萬元的銷售額同時,她還發現了市場的一種隱憂:現在的年輕人煮飯的時間越來越少,對農產品需求量并不大。
王淑娟在思考:青川好的農副產品不止蜂蜜與木耳,還有香菇、中藥材、茶葉等,但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知曉度和接受度并不如蜂蜜和木耳高。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來看,市場呼喚有科技含量的新農副產品出現,也呼喚對這些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后的工業產品。
她以青川的木耳和銀耳為例,如果用工業生產的方式,把這兩種食材加工成類似于羹或粥的快消品,年輕人買到手后像喝飲料一樣,拉開拉罐就可以一飲而盡,多好!
她有一個夢想:農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把她代言的蜂蜜做成“第一”,讓更多青川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飛進千家萬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見習記者羅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