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椅上,陽光也遠離我許多;
即使快樂,僅是痛苦的中場休息;
記憶中的那只滑板,就沉睡在我近旁的灰塵之下;
靜靜地等待,主人的到來;
等到金屬的銹蝕,等到橡膠的老化
……
——曹兆昱 《心的去向》
這種無盡的等待,從4歲就開始了。
那一年,曹兆昱被查出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這是一種先天性罕見病,遺傳代碼中的抗萎縮蛋白無法表達,導致體內肌肉逐步萎縮,最終將喪失運動能力。醫生斷言,曹兆昱活不過18歲。
年幼的曹兆昱,還不知道死亡的意思,他還有很多的夢想要實現,比如上大學。
接踵而至的,是一個又一個打擊——爺爺去世;初一時,完全喪失行走能力;高一時,父親意外離世……只能靠輪椅行動的曹兆昱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
殘酷的打擊,沒有擊垮曹兆昱,他自比為新西蘭的幾維鳥。這是一種沒有翅膀的小鳥,卻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同樣失去“翅膀”的曹兆昱,頑強地活著,從未放棄過對“飛翔”的追逐,“為了夢想,孤注一擲。”曹兆昱說。
2014年,曹兆昱18歲,死亡并沒有來。
那年的6月7日和8日,曹兆昱駕著電輪椅,勇敢地參加高考,他拒絕了一切照顧,“我和別人一樣,沒什么不同,別人怎么考,我就怎么考。”
最終,夢想成真。曹兆昱被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軟件工程專業錄取。
由于身體原因,曹兆昱選擇了走讀。他的家在10號線火器營站附近。每天,曹兆昱早出晚歸,乘地鐵上學,盡量不缺一節課。
曹兆昱從來不愿意麻煩別人,力所能及的,他一定選擇自己做。
比如惠新西街南口站沒有直梯,曹兆昱實在不忍心天天麻煩工作人員動用爬樓機,于是,他就提前一站在安貞門地鐵站下車,乘坐直梯出站,然后一路駕駛電輪椅,跑上3公里,趕到學校。
地鐵進出閘機必須刷卡,曹兆昱抬胳膊不便,他就找了一根約1.5米長的竹竿,將一卡通綁在竹竿上。不僅能刷卡,這竹竿還可以摁電梯按鈕。
由于手臂肌肉力量退化,曹兆昱甚至連礦泉水瓶蓋都無法擰開。喝水時,他就找來把水果刀,在瓶子上半部劃一道口子,把吸管插進去……
曹兆昱的頑強,也感動著同學,大家都想著能為他做點什么。
學校為曹兆昱調整了上課教室,還允許他免修體育課和軍訓。
信息學院專門成立“愛心幫扶小組”,9位同學負責幫曹兆昱進出教室、乘坐電梯、交作業、買飯等。放學了,同學們輪番將曹兆昱送上地鐵車廂。
同學們的陪伴溫暖著曹兆昱,他知道,自己快樂地活著,是對這些關愛最好的回報。
大學三年,曹兆昱不僅跟上普通學生的學習節奏,沒有掛科,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關于未來,曹兆昱的計劃很多,他要和小伙伴兒們一起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我們可以開發一個網站,讓每個人把自己的特長在網上掛出來,自由交流,尤其是碰到創業時,還可以按需要組建團隊。”他還想設計一款能搭載輪椅的載具機器人……
為了延緩呼吸肌萎縮,曹兆昱盡量創造機會讓自己多說話,他喜歡打游戲,邊打邊講解,于是成了游戲主播。課余時間,他自學視頻剪輯軟件,并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眾號,他在上面分享游戲,寫詩,寫生活。
夜深人靜的時候,深埋在心中的擔憂還是會偶爾襲上心頭——到底我還能活多久?
懂得了死亡的含義,曹兆昱更加珍愛現在的生活。“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定要盡情潑灑生命的色彩,寧愿華麗地跌倒,也不愿屈辱地爬行!”曹兆昱說。
幾天之后,曹兆昱的公眾號上,更新了新詩——
“那一陣風起,吹去浮塵,迎來盛夏。
無聲的云俯視大地,將心與時間的鏈接;
奮力斬斷,任之流浪。
我會停在這里的一座港灣,再不離去;
坐聽風和浪的故事,不再過問心的去向。”
本報記者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