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在北京,也隨處可見關于情人節的營銷:商場、影院、飯店、手機推送都在提醒著人們這是個關于玫瑰和巧克力的日子。在這樣的氛圍里,有人歡笑,有人哭泣,也有人像留美歸來的馬丹寧一樣選擇一個人去看一部關于北京環境問題的紀錄片。
“對于情人節,我并沒有特別放在心上,而這部紀錄片是我一直非常想看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馬丹寧告訴中新社記者。而這樣的“特立獨行”在海歸女性群體中并不少見,長年的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讓這些女性變得更加獨立自主。處于“適婚”年齡的她們對于婚姻少了幾分同齡人的緊迫感,多了幾分順其自然的從容。
留學英國多年的劉蔭對于自己目前的單身生活表示非常享受,“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并沒有結婚壓力,也不會隨波逐流為了結婚而結婚”。留美海歸郭望月也認為,單身或者結婚自然而然發生就好,沒有優劣高下之分,更不會有“在多少歲之前必須要嫁出去”的思想限制。
資料圖:2月14日,正值情人節,眾多情侶來到湖南平江石牛寨的透明玻璃橋參加高空創意接吻大賽。楊華峰 攝
相較于“夫唱婦隨”的傳統婚姻觀和如今充斥網絡的“嫁個高富帥”論調,這些海歸女性追求的是更為平等的婚姻關系,在義務、權利和話語權上的“均衡分配”。
“我希望我的伴侶理解什么是性別平等,希望雙方能夠平等地盡到家庭事務的義務,也能共同分享權利。”馬丹寧同時認為,在當今很多中國家庭里,女性并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并且把處處隱忍當作一種美德。“這并不合理,是需要改變的。”
對于現今熱議的“功能性”和“經濟互助型”婚姻,郭望月并不贊同。她表示依然會追求“真愛”。
劉蔭同樣認為海外學習經歷對她的婚姻觀影響很大。在外獨立生活讓她練就一身本領之余,也讓她相信緣分,所以不會刻意強求。“對于伴侶的要求更多的是精神層面,而非物質條件。”
隨著近年來海歸人數的逐年增加,所謂“海歸剩女”現象也開始受到各界關注。留英歸來的蔡佳瑜認為,主要原因是海歸女性在尋找伴侶時往往因為希望對方同樣有“國際化的三觀”而縮小了選擇范圍,加之留學帶來的“異國”問題也會給維持感情帶來阻礙。
對于不論是出于同情還是惡意而出現的“海歸剩女”標簽,真正的當事人們似乎并不以為意。“我周圍很多選擇單身的海歸女性并不認為有什么‘剩女’存在,干嘛還關心自己是不是呢?”馬丹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