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學生的熱心源于老師當年的辛勤付出
這些學生不是無緣無故對李老師這么好的,正是因為李老師的人品和人格魅力才讓大家心甘情愿“常駐”李老師家的。
李老師以前在省城一所中學當數學老師,他盡職盡責的態度讓同事和同學都很贊賞。為了學生,他常常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只為把學生的成績提高上去。他從不打罵學生,提倡因材施教,讓學生從內心喜歡上學習,主動學習,而不是逼迫他們。“當年,如果有家長有事,老師都會把孩子帶回家,不但會輔導作業,師母還給做飯吃。那些溫馨場面我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老師對我們就像自己的孩子,連調皮搗蛋的孩子都被老師感化了,對李老師也是言聽計從,從不頂撞。”張麗清說那時候她16歲,李老師55歲。
李老師說,他的愛人當年在廠子里工作,因為效益不好,多年前就倒閉了。退休后,老兩口每天去公園遛遛腿,花鳥魚市瞧瞧,要不就是李老師下棋,愛人在旁邊囑咐著多喝水。兩人很恩愛,但一直沒有孩子,這也是兩人多年以來的遺憾。一旦生病,就更覺得無助和孤單。“其實,那段時間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過來的,雖然鄰居偶爾過來幫個忙,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累得全身都好像不是自己的,不知道自己第二天會不會也病倒。孩子們來了以后,里里外外都干,就是親女兒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李老師和記者說道。
D 犧牲了業余時間,三個學生累并快樂著
從去年10月份到現在,4個多月里,她們誰有時間誰就過去,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安排。一個學生甚至還把孩子帶到了老師家。“家里沒人看孩子,接他下了幼兒園也不早了,心想直接接他過來,既能節省時間,又能給老師解悶。”
時間是有限的,以前還能和朋友出去吃吃飯,休閑一下,現在她們三個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是在老師家過的。“過年的時候怕他們老兩口孤單,我們安頓好家人后,晚上還跑到老師家呢。”為了節省時間,她們三個大年初三那天,各自從家帶了做好的菜,湊了滿滿一桌子。李老師那天特別高興,還喝了幾杯。他說:“真不知道上輩子做了什么好事,有你們這些娃娃。”
人畢竟不是鐵打的,這樣子來回跑,肯定累。“但是很高興,可以幫助以前對我們那么好的老師做點事情,什么都值得。”三個人肯定地說,不過他們也有些愧疚,因為對家里的忽略,家人多少有些小抱怨。好在,家人還是能理解他們的。“挺好的,現在鍛煉得我們老公都會做家務活了,就得多鍛煉鍛煉他們。”一名學生幽默地說道。她們說,表面看,付出的是她們三個人,其實,背后是三個家庭的支持和理解,不然她們也不可能“想做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