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學校有網嗎?”
“有啊,蜘蛛網。”
“學校有多少老師?”
“加上我這個校長,一共3個老師。”
發問的支教老師和回答問題的校長都有些尷尬。那是2013年9月,楊華剛剛調到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山盆鎮叢壩村叢壩小學任校長,他就出生在這個村子。支教老師待了一年離開了,楊華在老家的教育事業才剛剛開始。
擺在楊華面前的叢壩小學只有一棟破舊的教學樓,泥巴操場、圍墻倒塌,但破破爛爛的學校還算是村里條件比較好的地方。
老師能考走的都考走了,有的出門打工不再從教,楊華“一個司令兩個兵”,等待他們的是200多名渴望知識的學生。當地曾動議把小學撤并,但老百姓堅決不同意,矛盾尖銳時老百姓四處上訪,要求保住學校。
祝洪倫是楊華的兩個“兵”之一,兒時兩人的家就隔著一條小河,他們都是叢壩小學的學生,又同在貴陽上過中專,當時在村里算是有學問的人。祝洪倫記得,百廢待興的學校在楊華眼里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行動起來,辦好我們自己的學校
找到老師,是頭等大事。
楊華一面向中心校申請新的師資,一面拉著祝洪倫到村里退休的老師家“三顧茅廬”,支教老師更是被當成“寶貝”。掙錢沒多少,責任一大堆,村里能上課的退休老師猶豫再三。楊華趁著課后時間天天到老教師家做工作。
老教師同意回來了,支教老師也答應留下,盡管一個老師要上很多門課,有的課程老師自己可能也沒接觸過,但孩子們上課的事總算有了基本保障。學校沒有網絡,楊華和老師們一起翻書查資料,或者手機上網更新知識,教學工作一點也沒落下。
教學只是大家的一部分工作,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楊華帶著老師動手給學校砌圍墻、通水、平整操場、種樹、粉刷。學校的賬面上不僅沒錢,還有欠款,楊華有個原則就是不請工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楊華總是一雙黑皮鞋,一件格子襯衣,一條灰色褲子,整個人經?;翌^土臉的。老師鄭鐘清楚,學校里搬磚、鏟土、和水泥、砌墻等“工地上的活”都是楊華帶著老師們一起做,他也總是沖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