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起,各家媒體爭相報道讓廖弟友的事跡迅速為眾人所知,大家也才了解到廖弟友并非從2011年才開始捐款。早在1951年抗美援朝時,他就把自己兩年的工資全盤捐出。至今,廖弟友還保存著當時捐獻時的獻金證。
捐款證書內頁。
不顧家人意見
2000多元退休金每月捐
“出了名”后,廖弟友的鄰居們終于知道廖老頭經常“全副武裝”,一副出遠門的樣子到底是去干嘛了。常年在院子大門口賣煙的魏素華說:“出一趟門,又是戴帽子又是拿茶杯,只當他是去買菜,不曾想竟是給別人送錢!”
和魏素華一樣驚訝的,還有廖弟友的家人。“先前不曉得他一直捐錢的事,還是通過報紙知道的”廖弟友的小兒子廖鳳明說。在廖鳳明印象里,父母的生活屬于“過起走”的類型,菜錢都舍不得多花的父親,對捐錢卻是如此的“大手筆”,讓他很不能理解。同樣不能理解的還有廖弟友的愛人,廖弟友有些無奈:“她老是擋著我,不讓我幫人。”
雖然家人有意見,但廖弟友執意打著自己的算盤。多年來,他一直都把自己的退休金進行分類:“2000多元的退休金每月先交水電費,三個月給她(廖弟友的愛人)1000多的生活費,每月再給別人(捐)一點,余下的就是我的生活費了。”盡管除去水電費和愛人的生活費,廖弟友已所剩無幾,但每月捐款幾乎成了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