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塑造花,花也在塑造你”
魏霞曾是個“愛瘋”的女孩,可一穿上漢服,就“覺得身上有了一股約束”。“穿上它,你自然就得挺胸收腹、器宇軒昂,不拿出點氣質,配不上這身衣服。”魏霞揮動衣服長袖說。
改變最大的,莫過于張雨婷,她自稱喜歡上茶,就是和某種生活方式和性情習氣訣別了。她對記者鄭重相告:“‘三觀’都會變,真的”。
年輕人都愛玩,喜歡許多浮夸的東西,張雨婷說,自己小時候也常和小伙伴“聲色犬馬”。但茶人的氣質不同,要安靜,要優雅,要博學,要簡約,要真誠,“最要命的是讓人投入”。她回憶,當時是被上課的老師吸引,又漂亮又有氣質,學茶也是在學她,慢慢才被茶所吸引——覺得這里面有文藝有歷史有哲學,當然還有植物學,“把喝茶這種平常事變得不簡單,也算是一種本事”。
不知不覺中,張雨婷和原來的圈子“絕緣”了,有的朋友同學很有錢,但感覺不對路,也就疏遠了,她逐漸入了另一種圈子——新圈子是什么樣的呢?
大三時,也就是考下高級茶藝師證那年,在一家公司兼職的張雨婷到茶山走了20多天,足跡遍布云南三大產茶區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剛上路時還挺興奮的,吃的是山毛野菜,到處美不勝收。沒幾天,她就發現,茶山上洗不了澡,一天的山路會把渾身的骨頭顛到散架,吃的看的也越來越單調。她只好把心思收回來,跟茶農學采茶、炒茶、揉捻,這時才發現,實踐和書本差別挺大,茶農都是“看茶做茶”,沒什么放之四海皆準的套路。“你比如殺青,要根據茶種葉片的肥厚和當地的海拔來定,鍋溫200度只是個參考值”,張雨婷解釋。
張雨婷畢業后到“大益茶道院”工作,開始給別人泡茶賣茶,歷史音樂什么的都要懂點。大公司管理規范,員工培訓抓得很緊,“每周都要做傳統文化的演示文稿”。2012年她再次跳槽,又一次上茶山,并做主持人,用鏡頭記錄制茶過程和風土人情,“雨婷說茶”的視頻一炮走紅。2015年,張雨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邊做“茶媒”邊賣茶,直到今天與人共同創辦品牌——滄和古茶?;厥讈砺?,她說:“在茶人圈子里,你永遠覺得還不夠,一直在不停地學。”
人們常常只看到玫瑰艷麗的花,看不到花下的刺——對于這句老話,吳檸妤深有體會。“一天的課程結束,深夜‘打掃戰場’,你面對的就是一堆垃圾,”她說:“花藝師表面光鮮,也甘苦自知。”但她打心眼里愛這行,在一心做事中改變了很多——“創作一件插花作品,幾個小時過去了,你還渾然不覺,那種專注是很幸福的:你在塑造花,花也在塑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