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大家一起吃飯、喝酒、聊天、唱歌。同學之間沒見面的時間越長,見到后就會越親切”。
在北京做工程監理的宋建書,非常喜歡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們一起長大,有很多美好的回憶,而且那些志同道合、長期保持聯系的同學,就更愿意在一塊兒聚聚了”。
調查顯示,75.5%的受訪者今年春節參加了同學聚會,24.5%的受訪者沒有。61.0%的受訪者愿意參加同學聚會,11.4%的受訪者不愿意,27.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我們的同學聚會多數是吃飯喝酒侃大山。”老家在黑龍江佳木斯的會計師穆永成今年是48歲的本命年,他直言60后的同學聚會形式單調、功利性強。“大家年紀不小了,有的快退休的就奔著兒女去了,離得遠,感情也沒那么深了,聚會能來的人比較少”。
受訪者參加過的同學聚會,吃飯為主比較單調(49.3%)、時間越長參加的人越少(42.7%)、功利性太強(39.2%)是普遍現象,也有受訪者表示,如今同學聚會組織打球、唱歌等活動,有意思(36.3%),聚會項目越來越多元,有創新(17.8%)。
在北京從事新聞工作的夏雪(化名)幾乎從不去高中以下的同學聚會。“小學和初中的同學很少聯系,很多人在外打工或者做些小買賣,共同語言不多”。
吳賢覺得大學同學聚會總是會聊到工作、家庭這樣的話題,“小學、中學同學的聚會可以聊聊小時候的事兒,很有樂趣”。
穆永成同樣更喜歡小學、中學階段的同學聚會,“多少年不見感情依舊,但是大學同學畢業后差距大,在一起吃飯容易感到不舒服”。
本次調查中, 52.1%的受訪者更愿意參加高中同學聚會, 41.1%的受訪者傾向于參加大學同學聚會,接下來是初中同學(34.6%)、小學同學(13.7%)占比最低的是研究生同學(3.8%)。另有6.3%的受訪者表示任何階段的同學聚會都不愿意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