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錯,相信自己做的就是對的。”我們鼓勵茗香道。茗香點了點頭。
茗香父親執意要送我們回去,越走越遠。我們在路上聊著有關茗香教育的事情。
他告訴我們:“在茗香很小的時候,她生母走了,別有用心人的惡語讓她心生自卑,曾有一段時間一直待在家中不肯出去。”
當被問及為什么不換個環境時,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不過慶幸的是,雖然她現在寡言少語,但性格已經大好。” 我們鼓勵他:“有些事情孩子長大了就會慢慢懂的!”
行至半路,我們才發現他提著一個大袋子,里面裝著的是剛剛挖出來的所有雪蓮果,以及好幾斤純瘦肉。起初我們不肯收下,幾番推辭,他便道:“如果你們不肯收下,我就送你們到學校。”
收下了這沉甸甸的禮物。臨走時,互加了微信好友,告訴他有什么需要都可以來找我。他也跟我們說無論家庭再怎么困難,只要茗香肯讀,他們都會繳下去。
雨紛紛揚揚落下,而我們目送著這位淳樸的山里人漸行漸遠。
時間在一天天過去,分別的日子逐漸臨近。開展趣味運動會,小年吃湯圓和蘋果、文藝晚會……這些事情都在有條不紊中完成。
臨行前那幾天,孩子們問的最多的便是:“老師,你們什么時候走!可不可以留下來。”許多孩子甚至是用略帶哀求的目光看著我們。
用小伙伴們的一句話說:“有你們,不負此行,你們問明年我們還回來嗎?其實我們也不敢確定。不過有機會,我們一定再結伴來看看你們。因為很陶醉于你們的擁抱和吵鬧。”
支教終究還是結束了。
支教結束那日中午,支教隊員收到來自孩子們各種各樣的禮物,有戒指、小星星、爆米花、甜牛奶、小卡片等等。
文藝晚會后,當跟三四年級的學生分享支教感言時,我只覺頭一重,然后幾近哽咽。同行的楊老師在發表講話時哭了起來,緊接著所有孩子們再也按捺不住,也稀里嘩啦得哭了。
十幾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當最后一天看到班上的孩子們為這次離別而流淚時,真覺得不虛此行。
這些天的朝夕相處, 14位隊員相互間更加熟悉,也彼此成為了朋友。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是我們此生美好的回憶。不僅僅是我們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他們同樣帶給了我們歡樂,同時,他們的童真也啟示著我要不忘初心,因為不能讓他們失望,所以我必須要學的更多。他們無意中教會了我遇到問題應當去面對而不是逃避。
踏出支教小學的校門,也讓我更加理解社會,一個人必須要獨立的承擔起生活的重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如果說過去是一只思想被束縛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中的蠶蛹,那么如今,我已破繭成蝶,展翅高飛了。
支教是一段溫情的故事,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充分感受到他們的童真,也感受著山里人的淳樸,比起惡語,貧窮不是最可怕的,留守兒童需要父母的愛護,同樣也需要社會的關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賴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