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將科技、產業、教育各類要素與研究生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持續深化“實踐+科創+文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使學生各項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
前不久,剛剛步入研究生三年級的山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2023屆研究生沈偉挺收到海爾集團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的錄用通知。這緣于他研究生期間,多次到企業實踐實習,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在山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山科大),像沈偉挺這樣成為用人單位“香餑餑”的研究生不在少數。近兩年,超過2000家企業到該校招賢納士,畢業生與崗位比例達1∶8。
山科大校長姚慶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學校將科技、產業、教育各類要素與研究生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持續深化‘實踐+科創+文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使學生各項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
讓教育從“書本”走向“社會”
今年暑假,山科大“岱青海藍”研究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實踐團的學生來到東石新村,用專業知識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學校通過搭建實踐平臺、完善服務機制、培育實踐成果等舉措,鼓勵研究生參與鄉村振興等社會實踐,讓思政教育從‘書本’走向‘社會’。”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韓作振說。
今年初,山科大出臺了《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計劃三行動”方案(2022—2024年)》(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烦雠_后,山科大引導師生就黃河流域的保護與開發問題展開了“頭腦風暴”,先后有20余個實踐團隊推出了相關實踐活動。
據悉,近五年來,山科大600余名研究生組建了89支“三下鄉”實踐團隊,圍繞鄉村振興、新時代基層黨建、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接受鍛煉、建言獻策,取得了120余項省級以上實踐成果。
將黨支部設在創新團隊中
位于山東省濟寧市的兗礦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鮑店煤礦(以下簡稱鮑店煤礦),因礦井產量增長等因素,對科技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了解到這一情況,山科大“惟真之光”黨支部第一時間成立研究生科研攻關團隊,協助鮑店煤礦完成創新創效項目10余項。
“山科大研究生年均為行業企業解決技術難題800余個。”韓作振表示,該校將黨支部設立在研究生創新團隊中,打造“創新+黨建”思政育人模式,形成了支部與團隊共生,思政與科創并進的局面。
該校“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王宇計劃設計一艘可以在近海進行打撈作業的無人船。王宇所在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張玉環知道他的想法后,迅速組織黨支部內機械、自動化等專業學生,組建了一個科創興趣黨小組,并把會議室騰出來做研發基地。在黨支部的支持下,王宇和團隊成員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設計出了水陸兩用“打滸”船。如今,這支平均年齡不足25歲的科技創新團隊,已獲國家級創新獎勵200余項,合作項目金額達1千萬元。
打造“文化+”思政課堂
近年來,山科大實施研究生“德育導師制”,聘請了120多名科學家、企業家擔任德育導師,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工程師、勞模工匠為研究生講授微黨課、思政課,通過分享個人故事、紅色故事等,引導研究生厚植家國情懷,踐行責任擔當,形成科研育人和思政教育互促共進、協同發展的態勢。
“思政教育如何深入?文化自信怎樣樹立?這是新時期立德樹人亟待求解的課題。學校以參與、互動、沉浸式的校園文化為切入點,打造‘文化+’思政課堂。”山科大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克周告訴記者,每年學校都有30余支研究生實踐團隊,深入全國各地探訪紅色文化,并通過演繹、宣講等形式進行多元化傳播。
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山科大給出的答案是設立“文化研學基地”。
近五年,山科大共設立50多個文化研學基地,開發出陶藝、禮儀文化、扎染、剪紙等20多門配套課程和美育課程,推出“高雅藝術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品牌活動,實現一學院一品牌,讓全校研究生全員參與其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大代表、山東科大黨委書記羅公利表示,學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將社會責任、道德修養、知識能力、審美能力和身體素養教育融為一體,努力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記者 王健高 實習記者 宋迎迎 通 訊 員 韓洪爍 劉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