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動學生的體育興趣
場地設施問題,同樣限制了學校體育發展。
張玉清列出數據:據教育部2016年統計顯示,全國中小學體育場地面積達標率分別為85%和75%,均未達到國家標準。他呼吁各級政府應統籌體育資源,加大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力度,而對條件受限學校,“可依托周邊公共體育資源,探索共建共享服務模式,以解決場地不足問題”。
在全國政協委員、創冠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積燦看來,除了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校外青少年運動健身場地和設施的分布廣泛化、形式多樣化、價格平民化也將有效改善“強國一代”體質下降的問題。他指出,2017年,中央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提出“在城鄉社區建設更多適應青年特點的體育設施和場所,配備充足的體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開展健身運動”的要求,但目前,“落實情況并不理想”。
林積燦發現,問題在于居民區內人均健身設施占地面積不足,無法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健身設施種類較為單一,且主要針對老年人,單杠、扭腰器、蹺蹺板等簡單器材較多,往往無人問津,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池等適合青少年運動的健身場地和設施較少,往往供不應求;一些社區以建設全民健身設施之名,建設高檔健身會所,會費動輒近萬元,偏離了全民健身的本質,將普通居民擋在了門外。
林積燦提議,要對居民健身習慣和健身愛好做深入調研,針對不同社區在年齡結構、職業分布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情況,合理規劃健身場地和設施,“增加受青少年喜愛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場地和設施的建設,更好地滿足廣大青少年運動健身的需求”。
“強國一代”喜歡什么?“新奇的場景、交友和競爭,這些元素體育都可以提供。”姚明曾經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體育本身是游戲,引導興趣是最基礎但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我們一直過于強調成績,忽略了體育要靠興趣驅動。”據了解,姚明的提案正與“小籃球”有關,為青少年“定制”小籃球的場地器材以及比賽規則,正是針對青少年的興趣“對癥下藥”。
體育教師的煩惱誰能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胡揚在提案中提到,體育教師數量不足現象依然存在,尤其在農村學校“體育是其他學科教師教的”這一現象并不鮮見,“有些學校存在體育教師結構性缺編的問題。這些學校并不缺少教師,但不同學科教師的配置狀況卻不均衡,‘主科’教師處于滿編甚至超編狀態,而作為‘副科’的體育教師則處于缺編甚至嚴重缺編狀態。”
胡楊透露,盡管近年來有不少相關政策出臺,但在實際操作中,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依然被置于其他學科教師之后。相應地,在薪資待遇、職稱評定制度、社會聲譽等方面,體育教師也很難有“獲得感”,“這就產生了工作積極性不高、出現職業倦怠感,進而產生轉行等想法,體育師資流失問題不容忽視”。
此外,李有毅表示,最令大多數學校困擾的是,運動帶來的安全風險問題還要有更好的化解機制,“作為學校管理者,出現問題不能怕,教師操作無誤的話,不能把板子打在教師身上”。
張玉清則建議教育部盡快組織專家,研制并實施《學校體育運動安全風險防控管理辦法》,完善青少年體育保險制度。同時,進一步明確校長和體育教師組織體育活動的權責范圍,建立由政府購買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險的辦法和第三方處理糾紛的工作機制,從根本上消除校長和體育教師顧慮,“只有做到這一點,校園體育、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