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吳王鎖(左二)在實驗室給研究生上課。
孔雀東南飛
1986年是薛德勝在蘭大讀研的第一年。這一年,一項政策的悄悄改變,成為導致后來蘭大衰落的轉折點。
蘭州大學校長王乘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過去,大學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而非科研,國家經費也主要是按教師人頭來劃撥,由于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較為均衡,高校之間并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唯一體現差別的就是教師工資——不是東部比西部高,而是正好相反。
他解釋說,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政策向西部傾斜。同樣是大學老師,在西部地區領到的工資大概比在東部地區高三分之一,多十幾塊錢。這在當時對于蘭大招徠人才、穩定軍心起了巨大作用。但在1986年,這項政策取消了。原本西部地區的各項條件就比不上東部,當工資的地區差取消后,西部高校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消失殆盡。
從那時起,蘭大就開始了一場持續的、大規模的人才流失。到了1990年,張浩力就讀蘭大化學系本科時,他已經常常能聽到系里老師出走的消息——不是今天系里的一位老師去了東部高?;蛑苯映鰢?,就是明天一位系副主任下海經商。
最重磅的消息是,在蘭大工作了39年的化學系重量級人物、74歲的老院士劉有成,跳槽去了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劉有成曾公開表示,自己是安徽人,年紀大了,思鄉心切,希望回家鄉生活。但劉有成在離開時,還帶走了一名老師與他的研究生。
早期從蘭大出走的人才,有不少是像劉有成這樣聲望在外的大師級人物。這些人當年響應國家支援西部的號召,在蘭大奉獻了青春,老了之后葉落歸根,回到東部家鄉的高校任職,同時也帶走了他的資源。而還有更多的人,是為了外校更好的待遇、事業發展空間及子女教育和就業而去的。
十年砍柴說,他記得還有一個趨勢是,從1990年初到1999年之前,地方辦大學興起。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興高校挖走了蘭大的很多老師,如1995年,合并了幾所地方老院校的青島大學正式成立,其中文系幾乎是完全依靠蘭大的師資而建的。到了1999年高教改革,“985工程”大學實施省部共建的政策,即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建設“985”大學。東西部地區在經濟上對大學支持力度的巨大差距,更是造成了蘭大教師向沿海發達地區的院校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