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19年前的南大中文系暑假值班記錄,每一頁都是曾經逝去的青春。昨天,這段光陰的故事通過南京大學官方微信的推送,再度昨日重現。故事的主講人是南大文學院老師王一涓,她翻看值班記錄,回憶起了文學院教授們的諸多趣事,并有感而發寫下長文《從前慢》。網友們這才發現,平日里嚴謹治學的文學院教授們,生活中也有如此可愛的一面。
從前慢>>
教授們儒雅又有趣
因為換辦公室整理舊物的契機,南大文學院老師王一涓翻出了這本1997年的中文系暑假值班記錄。1997年南京大學的暑假,日子過的慢慢悠悠。每天的值班老師在記錄上寫得最多的詞便是“平安無事”。但每一頁字跡不同的“平安無事”背后,王老師都回憶出了一段故事。
1997年7月17日的值班人是高小方教授,值班日記一筆一劃寫的工工整整。王老師不由感嘆,高老師是本世紀最后一個紳士!“高老師總是一板一眼,什么時候都是工工整整的,連著裝、舉止、上課、待人接物,都是。跟人說話必稱‘您’,對學生也是。進電梯、房間,肯定用手擋著,自己最后一個進門。告別時會連連鞠躬,請你辦事時,會‘謝’聲不斷。”高老師的學生們讀到這里一定會心一笑,這位接電話時總會自稱“我是小方”的儒雅老師,的確和王一涓老師描述的不差分毫。
文學院的文人獨有的氣質里,除了“雅”,顯然還有“趣”,熱愛美食的丁帆教授顯然是“趣”的突出代表。翻閱到8月22日的記錄,看到丁帆的名字,王一涓想起來丁教授和美食的“考問故事”,“丁帆老師是美食家,有理論有實踐。不光會吃,也會做。有次請我們辦公室人吃飯,在家里,特意請了呂效平、王恒明幫廚,確實不同凡響。如果是在外面吃飯,考驗的是別人的功夫,丁老師就以說為主了,在哪個飯店,哪個飯店的菜肴就要被批評,往往廚師長還會被找來接受質問。”
其實,南大文學院可不止一位美食家,王老師在文章里還忍不住打趣,“我曾說,中文系真可以為此申報一個碩士點或博士點,專業方向和導師都是現成的,聞者莫不首肯。”
致青春>>
網友想再回南大去讀博
王一涓老師的這篇《從前慢》最先在南京大學小百合BBS上刊載。昨天,南京大學官方微信將值班日記的截圖和王老師的文字整理重發。作為當事老師而言,這是一本差點被塵封的值班記錄,但上過這些老師課的學生們可“坐不住”了,王一涓老師七千多字的妙趣長文看得他們心潮澎湃,熱愛美食的老師,數學不靈光的老師,迂而耿直的老師,滿篇都是熟悉的名字。南大校友們轉發得毫不猶豫,“勾起了好多回憶,致青春”。
“讀著讀著就忍不住笑了起來,時光靜好。”網友“土豆·張”如是說。“路靜行”盛贊老師們的從容,“字里行間都透著一個文化人的優雅和恬靜,筆觸細膩柔軟真實自然,看著看著心也慢了下來。”
“中文系的老師們書法都很漂亮!”“作為十幾年前南大中文系研究生,此文必轉。”“寫得真好,讓我想起了何兆武的《上學記》。”網友們毫不吝嗇贊美之詞。而這篇《從前慢》也成了中文系的另類“招生廣告”。一位名叫Leah的網友在評論里“振臂一呼”:“我就問問你們,有沒有一種想回去讀博的沖動?”
記錄本>>
寥寥數語透露教授真性情
《從前慢》一下子網絡刷屏,文章作者南京大學文學院王一涓老師也開心。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聯系上了王一涓。她告訴記者,因為換辦公室的緣故,自己在整理舊物時發現了這本1997年的中文系暑假值班記錄,“本來有好幾本,但是能找到的只剩下這一本了”。隨手翻看,她就產生了提筆記錄下回憶的想法。這篇七千多字的《從前慢》,王一涓老師在一兩天內就完成了。
“我收這些東西的時候,雖然每個老師只寫了寥寥幾句,但是可以體現出每個老師的性格,我就覺得挺好玩兒的。”王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在聊著文學院老師的軼事,“莫礪鋒老師本科是外語系的,碩士階段學的是古代文學,就有些中西夾雜在里面。我記得當時有人過來問他某個事情的進程,他就說‘答曰:no’。”
據王一涓老師回憶,南京大學文學院李開教授所透出的文學范兒也讓她印象十分深刻。正值快過春節的時候,李開教授在值班室里值班,外面節日氣氛很濃,年味十足,相比之下,值班室就顯得略為冷清了。“李開教授有感而發,說了一句‘年氣拂拂’,單是這四個字,足以讓人回味無窮。”
鏈接:
《從前慢》里的光陰故事
●余斌剛做碩士生導師時,考進來一個好像是《黃山日報》的碩士生,已經工作幾年了,年紀比較大。學生跟我說,最好能給他找個年紀大些的老師做導師,說否則比較拘束。我向他推薦余斌,我說這個老師年紀雖不大,但是你跟著他也不會拘束。學生問為什么。我說這個老師有點閑云野鶴,不太食人間煙火(這是在余斌成家前,大婚以后有煙火氣了)。過了一段時間,該同學來找我,說,老師你說得真對。我到余老師家談作業,余老師家沒有開水,遞給我一瓶啤酒,我們就一人一瓶啤酒上課的。
●興無老師是純粹文科生,數學好像不太好。也是研究生考試閱卷,有一段時間試卷比較變態,零零碎碎的小題目,竟有81個得分點,每次合分都艱難無比。有一年是興無老師做閱卷組長,還得負責檢查試卷分數統計得準確不準確??蓱z他一遍又一遍地運算個位數的加減法,卻是常算常新,沒有兩次的答案是一樣的。
●想到嚴杰,忽然想到同在古籍所的趙益來。趙益研究道家學問,也因此得一雅號“老道”。徐興無專攻先秦兩漢,又是以“讖緯”之學起家,兩人便都有些神神道道的。有年八月文獻專業舉辦暑期學校,連續數日,烈日炎炎,酷熱難當。開學典禮上,興無院長致詞兼致歉,說開學的日子是他和趙益兩人選的,“沒算好”。不知是怎樣推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