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毒瘤:藥物和酗酒
除了情感糾紛,酗酒和吸毒這兩個除不盡的校園“毒瘤”也逐漸開始將魔爪伸向中國留學生,或者說是部分留學生也開始向著這些致命的誘惑逐漸靠攏。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是中國留學生人數較多的一所大學。2014年6月19日,22歲的中國留學生張新悅被發現在出租公寓內死亡。經警方調查,張新悅的死因是吸毒過量,且張新悅吸毒已有一段時間。
同年8月23日上午,該校19歲中國女留學生戴嘉藝也死于公寓,警方初步調查,戴嘉藝疑似飲酒過量致死。戴嘉藝的鄰居在事發當日看見戴嘉藝和兩名年輕男子在公寓內玩耍,并看到屋內有人喝酒和抽煙。在美國,法定喝酒年齡為21周歲,此時的戴嘉藝還未到法定的喝酒年齡。
藥物和酒精,這些美國的“校園文化”,對留學生的誘惑是致命的。就拿美國校園中最常見的毒品大麻來說,在很多學生眼中,它似乎不算毒品,因為在一些州,服用大麻是合法的。
雖然美國聯邦整體的立法意向是禁止大麻的,但美國社會和校園對它有極高的容忍度,中國留學生受大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路遙看來,身邊外國學生吸食大麻的情況很常見,如果合租室友中有外國學生,常能聞到對方房間里飄出的大麻味。有時對方也會邀請路遙嘗試,但她覺得大麻有神經毒性,從未吸食過。
在華盛頓州讀研究生的侯楊向記者坦言自己曾嘗試過大麻,但“僅有一次,嘗了一丁點兒,感覺有點飄飄然”。當然,他清楚地知道“嗑藥”的后果,嘗試的原因一是當地吸大麻合法,二是出于好奇,在他人反復勸說下忍不住嘗試了一下。
在兜兜看來,初到國外,許多留學生希望嘗試一些之前沒做過的事。染上毒癮最開始的想法可能真的是“試試看”,只不過一些人把自己“試”向了死亡的深淵。學生吸毒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壓力,包括學業、兼職、實習或是社交壓力,如面對學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使用興奮劑來令大腦保持長時間的清醒,幫助他們趕作業。
“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且趨于低齡化,他們往往對于藥物、酒精、夜店之類缺乏防備意識,也不具備相應的辨別能力,很容易在思想、行為和價值觀上受到別人的影響,并且他們身處海外、遠離父母長輩,缺乏正確積極的引導管理。這些都可能導致留學生掉入毒品和酒精的陷阱。”北京浩天安理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靖怡表示。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可以報警
羅清晨告訴記者,報警是留學生在外最需要掌握的保證自己安全的途徑,生活中任何影響到自己權益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報警解決。
因為鄰居晚上開派對太鬧騰,羅清晨曾打電話給911投訴。“當時凌晨兩點,打完電話大概十分鐘后,警察就過來了,讓鄰居很快解散了聚會。”羅清晨說,整個過程自己不需要露面,都由警察解決,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報警人的安全。
“長期以來,部分外國人的確存在‘中國學生好欺負’的想法,中國學生自己也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導致外國人對我們的預期并不高,這也是一種歧視。事實上,如果自己不維權,別人更加不會在意你的權利,在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留學生一定要敢于維權。”羅清晨說。
此外,多位留學生都向記者提到了校園警察的重要性。羅清晨表示,在學校,學生上自習到很晚時,可以找學校志愿者和校警陪同護送回家,尤其是女生,這方面學校有規定。“校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優先處理學生的報案。如在學校附近發生危險事件,學校會立刻給學生發郵件和短信,收到通知后,學生一般就不出門自習或聚餐了,還在學校的則可以找校警護送回家。”兜兜說。
多位接受采訪的留學生表示,與警察打交道的過程中并沒有出現歧視問題。“可能因為當地中國留學生較多,幾乎是主流群體,警察一般不會表現出歧視,但如果敏感點,能感覺得到他們處理一些事情時沒有對待白人的熱心,可以感受到‘溫度差’。”路遙說,但不可否認,警察的確可以為留學生解決大多數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