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將考試從“套餐”轉變為“自助餐”,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合素質評價如果要實實在在地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依據,其評價方式、評價標準需要統一
■外語可以考兩次,對于為了更高分數的同學來說,不排除這無形中也可能會增加他們的應考壓力
2021年起,四川省高考實行“3+3”模式,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新高考將帶來怎樣的變化?昨日,成都商報記者采訪了四川新高考方案的參與制定者、老師、校長等,對此進行全面解讀。
文理不分科
對學生有何好處?
樹德中學校長陳東永表示,文理不分科能夠引導學生重視各科學習,避免嚴重偏科,是為學生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新高考為學生提供了個性發展的選擇機會,選考3科計入高考總分、其他各科以合格為區分的制度,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之能學其所好,考其所長,實現共同基礎上的差異化、個性化發展。這將會突破原有文理分科的壁壘,出現文理并選的多樣組合,考試從“套餐”轉變為“自助餐”,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數學不分文理卷
“數困生”考試難度是否加大?
新高考文理不分科,數學豈不是也不再分文、理卷?“數困生”的考試難度是否會加大?
樹德中學數學名師黃波認為,大可不必擔心這些問題。“今后數學科目的導向是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掌握數學的基本方法和運用,因此難度不會加大。”數學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則可通過高校自主招生等形式進行個性化選拔。
成都七中數學老師周莉莉認為,對于高考數學來說,各個專業的要求不一樣,偏文科的專業對數學要求就沒那么高。目前在一些省份的考試中,除了必考題,還有加試題,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選擇。
綜合素質評價
需要統一評價方式和標準
一位中學副校長表示,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很復雜的體系,現在各個學校并沒有統一的實施方案,都是各自依據學校自主制定的辦法,將學生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表現,記錄在類似于“成長檔案”的手冊里面,因此各個學校的評價方式差異較大。“在新高考改革中,綜合素質評價如果要實實在在地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依據,其評價方式、評價標準需要統一,它的公平性、真實性等也都需要更加規范,可以說是改革的一個難點。”
陳東永表示,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升學的重要參考,使高校招生對學生的評價向前延伸到了高中教育過程,實現過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高校在招生時可以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要求,研究分析檔案材料,作為招生錄取的參考,有利于科學選才。
外語可以考兩次
是減輕了負擔還是增加了呢?
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總成績。這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呢?
成都一中學老師認為:“我覺得這樣的規定是‘去應試化’的一個舉措,比如國外很多考試都可以自主選擇考試次數和時間。但對于學生來說,為了更高的分數,估計報考兩次的同學會占絕大多數,不排除這無形中也可能會增加學生的應考壓力。”
按等級賦分
是否不再需要“分分必爭”?
新高考“3+3”是指語、數、外3個科目(必考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選考科目)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將按“等級賦分”。此前浙江省的方案,賦分方法為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一教育專家表示,按“等級賦分”也將使得某一分數段的人數更為集中,特別是在高分段拉不開差距。按等級賦分的確不再需要學生“分分必爭”,一分、兩分的差距或許都影響不大,但為了考取更好的等級,學生還是需要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