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講 使用素材的技巧
一、特殊化,陳材新用
生活中的反常(特殊)現象,容易產生轟動效應。由此,如果作文也寫一些“反常(特殊)現象”,既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又能拿到高分,何樂而不為呢?如2008年上海作文題是“他們”,不少學生都選取了城里農民工這一群體,可有一位考生卻寫農民工的子女,選材角度新穎,獲得了該年度惟一的滿分。這位考生的辦法就是把素材中的“人”要素特殊化了,收效很明顯。請看例子:
(1)我迷上了電腦——奶奶迷上了電腦(人物特殊化)
(2)我跟爸爸看表演——我騎在爸爸肩上看表演(方式特殊化)
(3)縣長巡視保密室——縣長被擋在保密室外。(事件特殊化)
(4)學校里響起了歌聲——村頭廣場響起了歌聲。(地點特殊化)
二、設細節,粗材妙用
不少考生要么感到自己生活平平淡淡,波瀾不驚,實在不能求新求異;要么有了新鮮的素材,卻因為表述籠統而不能打動人心。存在這些情況怎么辦?將素材的閃光點用“慢鏡頭”語言充分展示,動人的細節自會傳遞出感人的力量地。寫考試失利的文章很多,但多清湯寡水,無滋無味,看下面的例子:
蘇格拉底喝下綠色的毒酒;伽利略軟禁在不見天日的室內細細擦拭著望遠鏡;居里夫人在實驗室吐出一口鮮血,染紅了操作臺……政治打壓、宗教迫害、放射性毒素侵害……科學家們不顧這些,他們堅持真理,拖著歷史的車輪向著正確的方向滾動。
這位考生沒有羅列科學家們的成就,而是將歷史人物放入特定場景,描述他們在困境中堅守之姿,當鏡頭語言在時空中橫掃,我們油然而生對偉人的無限敬仰之情。
其實,“慢鏡頭”語言就是給歷史人物創設一個場景——何時、何地、何景,人物在這樣的場景中何為,尤其要將人物的動作和神情細致描繪。當筆力集中于此,寥寥數語亦足以動人心魄。
因此,平時作文中,在平凡平淡的素材中有意識地;加入這樣的“芝麻雖小、香氣撲鼻”的有趣的生活細節。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變通,一材多用
有一些素材看起來與文題關聯不大,但如果善于變通,巧妙處理,完全可以成為文題合適的題材。因為一個感情材料,客觀對象,都是多種規定的復雜的統一體,其內涵往往是多層的、多義的、多向的,都具有多層次開發、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比如下面的素材就可以作多角度的開掘。
袁隆平:一生以水稻為伴,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第一,從做事持之以恒的角度立意: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第二,從探索科學真理的角度立意:要敢于挑戰權威,只有如此,知識才能創新,科技才能進步,當然了挑戰權威要具備非凡的膽識和學識,是能干而非蠻干。
第三,從品德修養的角度立意:無論名聲有多大,都不能忘本,淡泊名利,癡迷于自己的追求,才會收獲最大的財富。
第四,從人生目標的角度立意:人生要有遠大的目標,要以天下為為己任,把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作為最大的幸福,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這樣的人物才是最風流的。
由此可見,同樣一個材料,只要你取舍得當,挖掘得當,是可以適應許多不同的題目的。這里,關鍵看你會不會多角度多側面地看問題,善于分析,善于化大為小,化虛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