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全省的一場特教研討會將在我們學校舉行。這不,我和其他校領導都在加班呢。”1月16日下午,在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室,李勤快言快語。
1991年6月,年僅19歲的李勤從泉州師范學校畢業,成為全省首批特教專業畢業生。恰逢三明市正在籌備成立一所聾啞學校,他成為籌備組一員。
新學校建立,首要任務是招生。
李勤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農村家長認為聾啞孩子到學校去也學不到什么東西,每年還要交幾百元伙食費,家長都不愿讓孩子去上學。那時,負責招生工作的李勤常常和同事們坐著中巴,輾轉七八個小時,到農戶家中動員殘疾兒童入學。1992年9月,三明市聾啞學校正式成立,首批招收聾啞學生28名。1998年,三明聾啞學校更名為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
隨著政府投入加大,學校各項設施也日漸完善。從2008年開始,孩子們到特校就讀費用全免。目前全校有31個教學班,在校生274人。
“孩子進入學校,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們成長,讓家長看到希望。”李勤說,學校先后增辦職高班、聾兒語訓班、幼兒班和自閉癥班。在教學中,注重分類教學,深入挖掘和培養學生個性特長,還開設縫紉、烹飪、按摩等10個職教專業,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據統計,歷屆畢業生中有21人分別考入長春大學等高等院校外,其余100%就業。2010年12月,學校還被中殘聯和教育部授予“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
“這不,省兩會召開了,作為特殊教育戰線上的‘老兵’,我也想說幾句。”李勤說,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是一群“折翼的天使”。讓這些不幸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本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余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