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島外海滄區育才小學的操場上,每天下午的體育課都能看到孩子們在塑膠跑道上奔跑的身影,歡笑聲連成一片的操場朝氣逼人。
北師大海滄附校學生在圖書館里開展別具一格的閱讀課。(資料圖片)
這所曾經的村辦小學辦學條件一度十分簡陋,一到下雨天,煤渣操場上滿是泥濘,老師和學生們苦不堪言。“現在,煤渣操場建成了塑膠跑道,硬件設施全面升級,與島內的好學校相比已經不相上下啦!”在海滄本地的論壇里,有學生家長曾欣喜地貼出學校的新照片并留言。
育才小學的蛻變只是海滄區校際間、城鄉間辦學條件差距不斷縮小的一個側影。近年來,為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海滄區大手筆投入,率先在廈門全市全面完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
如果說辦學條件的均衡是實現教育均衡的基礎,那么教師素質和水平的差異則是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突出表現。為了促進師資均衡,從2009年開始,廈門啟動了教師輪崗制度,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一個學校工作滿6年后必須參加校際交流,力促師資均衡。目前,廈門全市范圍內校長、教師交流已趨制度化、常態化。
海滄區延奎小學的音樂教師周如珺是校際交流教師中的一員。去年8月,她主動報名,從位于海滄生活中心地段的老牌區直屬重點小學,到偏遠薄弱的、剛剛開班招生的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交流任教。周如珺說,“換一個環境,體驗教學理念和思路的差異,更能夠開拓自己的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