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邁向“后均衡時代”
2日,教育部發布了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上月我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檢查反饋意見。就在上月,我省最后一批18個縣,通過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檢”。這標志著福建省比計劃提前一年成為全國第七個整體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國家督導檢查的省份。
這顯然是福建教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然而,透過均衡二字前的定語——“縣域”“基本”,我們更要清楚認識到“后均衡時代”努力的方向,推動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
更大范圍的均衡
走進仙游縣西苑學校,這所位于仙游山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塑膠跑道、電子白板、無線WiFi一應俱全。你已想象不出,校長陳文謀口中,這里曾經“沒宿舍、沒圍墻、沒廁所、沒綠化、沒硬化”的過去。近年來,學校致力于“三園”建設,即把學校建成美麗的花園、和諧的家園、幸福的樂園,成為山區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幸福的搖籃。2016年中考,只有6名考生的西苑學校,就有2人考上了縣一中。
仙游是我省5個人口超百萬縣之一,沿海、山區經濟發展差異大,教育布局點多線長面廣,義務教育階段標準化學校256所,在校學生數超過10萬人。在經濟并不占優的背景下,有效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困難不小。
近幾年來,仙游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創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教育工作“八個優先”,保障教育支出。2010-2015年財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長12%,生均公用經費均高于省定標準?!断捎慰h捐資興學獎勵辦法》等系列激勵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人士踴躍捐資助學。2011年以來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及企業為全縣學校建設捐資達3.5億多元。
“這樣的督導評估,對山區學校,是督促,更是機遇。”陳文謀感慨地說。校安工程、薄弱校改造、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寄宿制規范化建設等,都帶來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明顯改善。
實現均衡發展,在資源配置上除了讓農村學校擺脫“弱”,還要解決城區學校“擠”的緊迫問題。
2013年—2015年,仙游共計投入資金約5億元,實施城區中小學擴容改造項目10個,新增義務教育學位近1.2萬個。“十三五”期間,該縣計劃再投資12億多元,新建、擴建、重建、改建校舍項目379個。其中,對供需矛盾最突出的中心城區及榜頭鎮,專門研究制定教育設施規劃,預計再增學位1.62萬個。
剛剛通過“國檢”,還沒來得及松口氣,仙游縣已自加壓力,出臺了《關于加快教育發展建設教育強縣的實施意見》,同時出臺的還有領導干部和縣直部門(單位)定點聯系學校制度、教師隊伍建設、中小學學校目標管理績效考評方案、教學管理與質量建設考評方案等5個相關配套文件。
為如期、最終提前實現全面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評估認定目標,五年來,省里約談了56個縣政府和教育局的相關領導,面對面制定“一縣一策”均衡發展整改措施,追補義務教育法定“三個增長”經費約26.7億元。根據國務院督導檢查反饋意見,學校校舍、體育運動場地、專用教室不足,生師比不達標、教師結構不合理,城鎮學校班額偏大等問題仍存在。盡管評估已經通過,但相關整改仍要繼續。
此外,專家指出,均衡發展是一個橫向的比較概念,參照對象不同,實現層次也不一樣。實現縣域內基本均衡后,還可以,也應該實現更大范圍內的市際、省際均衡。
更深層次的均衡
福鼎市桐南小學慈濟校區地處福鼎城區東擴南移的中心地帶,2008年9月投用,當時在校生只有近200人。
在校學生數成倍增長,是這所學校獲得認可的最直觀證明。“特別在2012年,與百年名校桐南小學實現集團化辦學之后,學生數從600名迅速擴展到現在的近1800人。”校長蔡青認為,學校發展趕上了好時候,不僅與城市擴展同步,還恰逢城區、鄉鎮學校統一硬件配備的時期。而教育集團的成立,管理層和師資的常態化流動,定期不定期的教研活動,讓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度一下子高了,也讓學校、老師都獲得了發展機遇。
“教育均衡不是一味地復制,而應讓兩個校區在相對獨立中,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特色教育之路。”蔡青說。以“統管不托管”為指導思想,盡管思想制度、財務、校長、課程安排、教師調配等高度統一,但兩校的校園文化還是在互通有無的基礎上,各具特色。
針對學生中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到了三分之二的校情,慈濟校區發展出茶道、棋道、書道,加上科技館的“三道一館”的校園特色文化。“就是要讓孩子坐得下、拿得起筆、靜得下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蔡青介紹,目前學校已成立了十幾個社團,每周二下午,全面開展活動。
雖然數年前福鼎市就通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檢”,但蔡青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沒有停止。“再好的理念目標,沒有根植于老師的素質,都是虛的。”學校老師平均年齡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沒有老校的管理定式,她的計劃是更好地開展數據化辦學和信息化教學。
專家表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在縣域已實現資源配置均衡的基礎上,重點將轉向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和向學生提供適合其個性特點的教育。當然,資源配置和質量提升之間并不矛盾,可同時兼得。
今年起,我省開始開展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的創建與評估,以大力推進學校內部治理法治化、規范化建設,還制定出臺了75項具體管理要求,讓評估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按照“十三五”教育專項規劃安排,到2020年,全省50%左右的學校將實現管理標準化。(記者 鄭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