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提起隨身聽、復讀機,相信會勾起不少“80后”兒時的記憶。那時的隨身聽可是個稀罕物兒,誰要是書包里揣個隨身聽,放著最流行的港臺明星的磁帶,足以在同學中間顯擺一陣子。而很多孩子都以學英語為名才得以實現擁有隨身聽的愿望。
不過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MP3、MP4、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的普及讓磁帶隨身聽早已失寵,如今誰家要是能保留著當年的隨身聽和磁帶那也稱得上是“古董”級別的了。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一些地區的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們卻依然使用著最古老的磁帶。即使多媒體教學在中小學已經非常普遍;即使學校、家長紛紛吐槽,“古董”磁帶卻為何遲遲無法退休?
張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前幾天孩子用來聽英語磁帶的復讀機壞了,為了不耽誤女兒學習,她一連跑了好幾個地方才買到一個新的。
家長:別提了,三年買了兩個復讀機了,第一個是沒買多久就壞了,現在這東西誰還用???修都沒地修去,我現在給孩子又買了一個,反正現在買也不好買,人家商場都不賣這么老的東西了。沒辦法,誰讓人家配套的就是磁帶,你想聽你也沒別的辦法。
據了解,目前天津市小學英語教材分為兩種,一、二年級使用的是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快樂英語》,三年級以上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材,雖然復讀機、錄音機等播放器早已“落伍”了,但是這兩種教材配套的錄音資料除了磁帶,別無選擇。對此,許多家長都和張女士一樣感到不解,不僅是播放設備不好買,磁帶收聽起來也十分不便。
家長:用磁帶聽我覺得不方便吧,孩子自己操作起來,來回的倒,挺麻煩的。
家長:那個磁帶是學校發的,但是確實磁帶已經落伍了,現在因為像電腦軟件包括光盤都已經就很普及。跟老師提沒有用。
家長們不滿,學校也很無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校長告訴記者,目前多媒體教學在中小學已經非常普遍,但是,英語教學依然采用古老的磁帶,與現代教學活動顯得格格不入。
校長:其實在課堂上確實有它的弊端,比如說他在課堂上需要反復聽的時候,還需要倒帶,它這就不像CD啊,什么的它能倒到你想要的位置,可能會耽誤時間。尤其是英語老師,作為使用者,他們怨言是最大的,她也希望用最短的時間播放最清晰的聲音,然后使用起來最便捷。
這位校長向記者透露,雖然學校多次向上級部門反映,但始終沒有進展。把磁帶換成光盤或者MP3,在技術上并不是難事兒,但為什么出版社還在堅持出磁帶呢?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記者采訪了負責小學一二年級英語教材出版的新蕾出版社,一位姓陳的編輯對記者說:這事不歸出版社管,而是歸天津市教研室管。
記者:就是咱們小學英語的那個配套的磁帶,這個主管部門到底是哪里?
陳姓編輯:教研室。這都是教研室那邊他們自己定的。我們只是替他們來出版。
但對于出版社的說法,天津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并不認可。
曹全路:教材的管理是市教委的教材辦,我們是研究部門,我們的主要職責它是研究教學中課程實施的問題。給老師一些具體的教學業務指導,我們是這樣的。
記者:您了解這塊的背景嗎?
曹全路:不太清楚。音像類的東西,設置的初衷它肯定是要給孩子聽,或者是跟讀的語言訓練的環境?,F在的英語教學它應該更多的解決學生聽和說方面。而不是說簡單的背一些語法,這個問題他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解釋清楚的。
為什么小學英語教材還用磁帶?出版社說歸教研室管,教研室說歸天津市教委管,而當記者采訪到天津市教委時,作為天津市教育主管部門——市教委的工作人員也沒有給記者一個滿意的答復。
記者:這個就是咱們教委管,是吧。
教委:應該是在基礎教育那,他們搞了一個什么委員會什么的,依托于中小學教研室開展教材這種認定工作、采購工作。
記者走訪多家書店注意到,目前英語教材配套磁帶每盒大約6、7塊錢,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要買四盒,總共要花近30元,而四盒磁帶的內容一張光盤就完全可以容納,市場上的平均售價僅十元左右。這樣估算下來,從買光盤變成買磁帶,平均每個學生每學期要多花差不多20元;目前天津市約有100萬中小學生,一個學期就要多花2000多萬元。新蕾出版社一位姓劉的編輯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吐露了一些內情。
劉姓編輯:去年的時候領導還說過這事兒,說他們為什么不弄成光盤的形式。但是他們還是要求要這個磁帶形式。因為我們制作的時候,其實母盤都是光盤的,包括我們申請這個版號的時候,提交的錄音的母盤也都是刻成光盤的形式。所以不存在刻盤技術的問題,刻盤其實它比磁帶可能還省事兒呢。
明明早已落伍的東西,卻遲遲不用新的技術來取代它,是因為教材采購存在著利益鏈條,還是因為主管部門的“懶政”不作為,在沒有更多的證據之前,不好妄加揣測。但面對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相關部門的確需要出來好好說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