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全面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農村人居環境、都市現代農業、鄉村創新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三農”經濟數字不斷刷新。
自然生態恢復、生態水系建設后,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起集產、銷、學、研、旅為一體的三角梅產業示范園。
陣雨過后,群山環抱的古村落,平添了幾分意境。這里是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頂村村,閩南特色古民居群改造而成的民宿、600多畝天然茭白濕地公園高低錯落,自然田園與新村新景渾然一體。
灑掃,除塵,消殺,民宿里,村民馬銘吹動作熟練又仔細,“以前我們的大山溝是窮得沒人想進來,現在我家9個房間作為民宿加入村合作社,一個月最多能有1萬多元的股東分紅。”
這些年,頂村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茭白產業品牌等多元業態,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昔日的空心村如今生機勃勃。
2020年以來,廈門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堅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并重,全面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農村人居環境、都市現代農業、鄉村創新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三農”經濟數字不斷刷新。越來越多的村民像馬銘吹一樣,生活面貌煥然一新,日子越過越紅火。數據顯示:去年,全市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實現營收1020億元、增長10.8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億元、增長2.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2元、增長7.3%,總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首位。城鄉收入比2.30∶1,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
立足當地特色資源 優化千億產業布局
“綠化苗可以作為綠色生態景觀來打造,但還是要根據當地的氣候來決定種植的品種。”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會買幾盆花擺在家里添添喜氣,其中最受歡迎的花,莫過于蝴蝶蘭。”……
國內第一棟淘寶綠植花卉產業帶直播大樓內,165個直播間的聲音此起彼伏,許多老板化身為“主播”,為自家產品帶貨。2020年,海滄大力發展東孚淘寶綠植花卉直播產業、設施農業、研學基地等項目,加快促進種養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現代特色農業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得益于“雙千億”工作。據介紹,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實施千億投資工程。其中,前者包括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種子種苗業、現代設施農業等在內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2020年銷售收入已突破千億元,成為全市第九個超千億的產業集群。后者則包括鄉村產業、人居環境和社會事業等鄉村振興投資工程項目,2020年完成投資326.77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
如今,高質高效的都市現代農業在廈門多點開花:集美灌口田頭村的仙景檳榔芋貼上綠色食品商標,從本地走向全國,經粗略計算,全村芋頭年銷售量便達到十萬公斤;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并通過土地流轉引入園藝企業,建起集產、銷、學、研、旅為一體的三角梅產業示范園;翔安區新店鎮大宅社區以增一產、強二產、促三產為目標,著力打造火龍果田園綜合體,火龍果年產值達4500萬元。
圍繞現代農業補鏈、強鏈、延鏈目標,廈門還瞄準500強、行業龍頭、獨角獸等農業企業,加速招商。去年新增招商項目260個,總投資302.1億元,夏商新希望、元初食品新零售等158個項目成功落地,新增入庫項目數、總投資等均超過2019年3倍以上。這些項目中大部分是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文創、休閑康養等新業態新模式,具有高能級、強鏈補鏈固鏈的特點。
保持發展戰略定力 構建宜居鄉村格局
天氣雖冷,汀溪鎮古坑村仍吸引了一撥撥游客。
吸引市民游客的,是自然生態恢復、生態水系建設后的西源溪旁清澈的溪水交映著鮮艷綻放的40余萬盆三角梅。五顏六色的三角梅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形成了移步皆景、錯落有致的山水田園花景,幾乎每個路過的市民游客都要在這里駐車觀賞。
近年來,廈門全面提升人居環境,不少鄉村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其中,也包括汀溪鎮。汀溪鎮目前共建成并移交污水處理站27座,污水處理管網141867米,對動線沿線景觀提升、民宿庭院提升、房前屋后開展整治,實現花紅岸綠水清人和的人與自然共生景象。2020年,汀溪鎮被評為2019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古坑村被評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前格村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村稱號。
無獨有偶,海滄不斷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百姓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生態風景林1850畝;新陽主排洪渠治理成效明顯,實現“魚游鷺飛”;建成19座城鄉公廁,完成10條“四好農村路”,提升改造村莊路燈1000盞,鄉村更加潔凈、通暢、明亮……
鄉村宜居宜業的題中之義絕不僅于此,廈門加快鄉村振興千億投資工程項目建設,率先在全省打造8條“產業興、生態美、環境優”示范動線,途經近40個村莊,既統籌產業、生態、旅游等多方面協同發展,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每條動線設計各具特色。
海滄東孚街道鄉村振興動線圍繞地鐵2號線天竺山站,打造天竺山下的田園文旅動線;同安蓮花鎮“高速出口—軍營、白交祠”鄉村振興動線以“山水蓮花,初心之路”為主線,打造“綜合服務區、生態觀光農業區、‘兩山’理論萌發區”;翔安“馬塘山—大帽山”鄉村振興動線以“樂野山蹤”為主題,打造形成“西識馬塘,東享山境,中觀古厝,北游田園”的鄉村振興旅游“山”動線。一條條因地制宜、風格各異的鄉村振興動線,串聯起一道道美麗的風景,該項工作機制在全省進行推廣。
凝聚組織增強磁力 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干部自身的能力與素質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的進程與質量。廈門擇優遴選第五批32名駐村蹲點干部,統籌安排到鄉村振興任務重的32個試點示范村;開通“廈門市科技特派員與技術服務對接平臺”,累計幫助開展農技培訓、項目對接等300多項,受益農民6000多人次;積極打造海峽夢谷、微電子暨產業育成基地等新型農村人才創業平臺;當地147個行政村全部建立鄉賢理事會。
組織振興推動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同安區是廈門市農村面積最大、鄉村人口最多的區。近十年來,城鎮化速度加快,鄉村社會矛盾呈現多發態勢。如何有效分流涉農糾紛,為同安百姓帶來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2020年以來,同安法院聯合區司法局、鎮(街)等單位,創新設立“議理堂”并在全區推廣。通過讓村民來此說事,村干部評理,法律工作者普法,加之心理輔導、警民聯調、公證調解等方式,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糾紛化解平臺。此外,“議理堂”更借助科技力量,實現了在線調解、證據上傳、簽訂協議、司法確認、遠程開庭等功能。
“農村離城市遠,‘議理堂’的建設,既免去了村民的長途奔波,也為鄉村工作增加了法律分量。”軍營村調委會主任高榮球說。目前,“議理堂”已在大同街道東宅村、蓮花鎮軍營村、汀溪鎮前格村、五顯鎮垵爐村和西柯鎮濱海社區多點開花;而祥平街道、新民鎮的“議理堂”正處于建設之中。
鄉村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廈門出臺并施行《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編撰出版《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第二輯)》;組織市屬文藝院團深入鄉村開展78場文化惠民演出;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面推動海滄、同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區建設,海滄漸美村等5個村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
鷺江潮起好揚帆,我們即將迎來農歷辛丑牛年。俗話說“牛馬年好耕田”,展望牛年,這是辛勤耕耘的年份、更是拼搏奮進的年頭,一幅幅高水平推進鄉村振興的“三農”錦繡圖卷正在鷺島大地上徐徐展開。(鄧婕 吳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