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訊 連續4日,泉州密集涌現了4起見義勇為事件,救人者都是再普通不過的草根民眾。他們中有托起兩歲生命的陳其仁阿伯,有救落水者的路人陳光標,有餐館老板蘇先生,有外來工吳展贏,有在海上救起14名船員的石獅祥芝英雄漁船……
昨日,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盛贊本報《真英雄》系列報道,并對網友和讀者建議的用群雕等方式展現古城精神風貌表示認同。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傅福榮說,立一座雕像,不是立某個人,而是立下一種精神。
我們所立的 應該是一種精神
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市總工會主席傅福榮:報紙多宣傳報道好人好事,引導正確的輿論觀念,值得鼓勵。你們報道的小人物英雄事跡,我都看了,很感人。
這些小人物英雄,如網友、讀者所說,以群像的方式立雕像保存下來,用一種抽象的方法表現愛的精神,教育下一代,不失一種好舉措。不過,救人于危難之間,是理應做的,不能將立雕像作為一種對救人者個人的“獎勵”。我們所立的,應該是精神,而不是人。
用特別的方式弘揚互助之風
泉州市政協常委、農工黨泉州市委員會副主委蘇稼夫:我出生的年代,提倡救死扶傷,學習雷鋒,沒有功利企圖。這些天這么多人做好事,英勇救人,又讓我看到雷鋒的影子。我們很有必要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紀念、傳承、弘揚這些風氣,“應當給予呼吁,政府應大力支持和倡導”。
草根英雄群像 展示泉州人熱情
泉州市政協常委、民盟泉州市委員會副主委李東生:58歲陳其仁不是警察、不是消防兵,沒有任何特別身份,卻赤手攀上七八米墻救孩子,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政府部門和廣大市民,都應當學習他的精神。
陳其仁等人是泉州古城良好精神風貌的縮影。若有可能為這些草根做英雄群像,展現他們所呈現的精神,能弘揚社會正氣,還能宣傳泉州人的古道熱腸,讓它成為城市文明的力量。
小人物有大愛 可作教學資料
泉州市人大代表郭文彬:前段時間,媒體上出現了“老人跌倒路人不扶”的報道,讓人感覺道德缺失。其實社會上見義勇為的人不少,好心人也很多。這些小人物的英雄事跡,應該大力宣傳。我建議,將報道作為資料送到小學去,培養孩子們的道德感,不能讓老人跌倒不扶的負面風氣占據“市場”。
□系列評論3
真英雄 應成為精神坐標
N環竹
4天4起,這些感人的救人事件,連綿不斷。
本報也連續數日刊出《真英雄》系列報道,這些救人者,有搬運工、食客、小販、外來工、普通漁民,甚至是不知名姓的路人甲;夾在人群中,我們也許不會多留意他們一眼。
他們是值得的。他們的義舉體現了愛,沒有仁愛,無以觸動內心;還有勇敢,沒有勇氣,無以行動。
他們是值得的。他們傳承了文明,體現了泉州千年一以貫之的仁義之風;他們傳遞了文明,讓我們每個人都真切地感動;他們傳播了文明,讓更多的人將來面對別人的危難時刻,都能夠挺身而出。
然而,又如一位網友感嘆:英雄何其難,英雄今安在?
泉州8年來表彰600多名見義勇為者,還有37人付出生命。但除了這些數字偶爾被提起,我們還能做什么?
對于英雄而言,他們面對危險,甚至死亡,但他們奮勇向前。他們應獲得全社會的認可,值得每個人尊敬和學習,犧牲者更應被緬懷。
對普羅大眾,瞬間的感動,強烈卻難以持久;讓這些精神恒久,需要我們實際行動和堅持。今天我們有無數理由指責世風日下,但倘若只是發泄,于事無補。
或許如代表委員們所期許,為這些革根英雄立群像,立下一種精神,既能讓英雄獲得社會尊重,還能激發人人之公德心。
我相信,當仁愛勇敢化為泉州的精神坐標時,就像杭州市為“最美媽媽”雕刻“天使之手”,成為杭州人的精神坐標一樣,社會才更有安全感與幸福感。(本網記者 董加固 楊梅香)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