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下月初,市民到泉州市區海濱、開元、江南、東湖、東海5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時,就有福醫大學附二院(以下簡稱“二院”)專家在此“坐堂問診”。昨天上午,二院與上述5家社區醫院分別簽訂了對口協作協議書。今后,二院每周將定期派駐一名中級或以上職稱的醫師,到社區開展門診、會診、義診、健康咨詢、健康教育等幫扶活動,每專業周期至少半年。
雙向轉診范圍敲定
上轉病人優先接診
昨天簽約時敲定了雙向轉診的幾大情形。
基層醫療保健機構可根據上轉醫院的科室設置和醫院特色上轉患者,具體可分為7大情形:危急重癥,當地醫療機構難以實施救治的病例;受診療條件限制的疑難復雜病例或久治不愈的難治病例;其他因技術、設備條件限制不能處置的病例(如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疾病的診斷治療需較好的條件及技術支持者);疾病診治超出醫療機構核準診療登記科目的病例;行政法規規定的特殊病例如軍人、特殊傳染病人、精神病人或刑事案件病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傷亡事件中,處置能力受限的病例;診斷不明確的軀體疾病和心理問題。
以下6種情形,公立醫院則應將病人下轉至社區醫院,分別是: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病例;診斷明確,不需特殊治療的病人;出院病人需要進行跟蹤、隨訪、康復者;社區管理的重點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人,75歲以上老人,體弱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兒,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中重度營養不良兒;各種惡性腫瘤病人的晚期非手術治療和臨終關懷;老年護理病例。
雙向轉診時,社區醫院將標明轉診目的、病情摘要、轉診注意事項,聯系電話等,方便對方接診,上轉醫院則將提供轉診綠色通道,優先接診對口社區轉送的病人。
根據社區患者特點
適時調整派駐醫生
二院醫務科科長錢家強介紹,下周,醫院各相關科室職能科長,將一一走訪這5個社區醫院,根據社區醫院硬件、軟件設施,以及就診病人的特點和需求,派駐不同科室的醫生前往服務,估計下月初即可正式啟動“坐堂”等工作。為了保證就診效果,派駐的醫生均為高齡職、能獨立承擔接診任務的人員。
錢家強說,對口協作主要目的是分流病人,并借助醫院對社區醫生的幫扶作用,提高基層醫院醫生的診療水平。今后,除出診外,醫院還將定期派駐醫生做門診指導,定期、不定期巡回查看這些下轉至社區醫院的病人。同時,醫院也免費接受基層醫生的進修、培訓。
市民看“雙向轉診”
可否強制分級醫療
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賴主任,對于雙向轉診抱有期待,不過他提出,目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力量薄弱,雙向轉診后,對社區醫院服務場所、醫生數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在許多基層醫院都面臨場所不足等問題。故開展雙向轉診還需要多方協調解決。
業內人士吳先生說,雙向轉診在泉州并不是新鮮詞,此前由于利益鏈分配不均等,實施效果并不佳。這次的規定更加詳細,明確給出了需轉診的情形,也看到了政府實施的決心。只是,目前泉州市民的就醫觀念,對于社區醫院還是不信任的態度。所以,后續的配套設施一定要跟上,如社區醫院的基礎設施和醫生的水平等。
市民洪先生進一步建議,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是否可考慮強制分級醫療的形式,規定常見病等應先前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基層醫院再根據病情送往大醫院治療。(本網記者 陳麗娟 謝明飛 實習生 李斐斐)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